扬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朱光辉     点击:1130    发布时间:2021-09-1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活力、开放程度、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宣布为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长三角州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战略,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发展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诸多地区谋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顶层设计,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8年前,他主政浙江之初,就主持制定了以接轨上海为主要战略的浙江“八八战略”,开启了浙江全域接轨上海,与上海融合发展之路。到上海工作后,他又亲自倡导并建立了长三角地区省、市领导定期会晤制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入机制化轨道。2018年4月,习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希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6月,为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审议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由三省一市共派干部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负责研究拟定一体化发展重要议题、政策措施,协调推进区域合作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合作发展共同基金等。

      发改委为贯彻落实习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战略的指示精神,组织编制《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该规划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发布,今年6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又印发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成为新三年一体化发展的行动指南。

      2018年11月中下旬,沪苏浙皖四地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关于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定》。四份《决定》在关键条款和内容上保持一致,三省决定在肯定上海龙头地位的同时,明确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推进机制、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等,特别是在规划对接、法制协调、市场统一、生态保护、共建共享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号召机关和社会各方共同行动起来支持和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地人大以法律形式作出支持和保障发展战略的重大事项决定,在人大工作历史上尚属。

      二、接轨上海,已成为众多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接轨上海已成为众多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共识和发展战略。由于工作性质,本人曾和有关部部门一起,围绕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一主题,赴苏浙毗邻上海的部分县、市、区,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所见所闻,感慨万分。

      1、江苏:苏州、南通、盐城等地闻风而动,迅速按下接轨上海的快进键

      苏州昆太吴地区全面融入上海。昆山的崛起之路与上海息息相关,从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昆山一体化发展脚步从未停止。2018年2月,“4+2”(上海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和昆山市,以及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虹桥商务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正式成立,开启了昆山全方位全领域融入上海、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有创新创业“桃花源”之称的太仓市,正在全力打造全省接轨上海的示范标杆。同年5月,上海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协议,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正式签约,太仓围绕机制、政策、载体等重点领域主动承接上海创新资源。地处沪苏浙三地交界的吴江区,是苏州城区接轨上海的门户,坚持把“全面接轨、融入上海”作为吴江的首位战略,在出台《吴江区主动融入全面接轨上海的工作意见》后,又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昆山联合签署了《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圈发展合作备忘录》,区域一体化发展已迈向纵深。资料显示,仅吴江汾湖开发区落户的产业项目中,60%的投资来自上海,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50%以上来自上海。

      南通海门、启东等地接轨上海实招新招频出。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海门市,在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适时出台了《海门市接轨上海四年行动计划》,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海门市接轨上海领导小组及‘一办四组’”,海门打造苏中地区接轨上海示范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号称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启东市,2017年初就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启东对接服务上海协调委员会”,15个镇区与上海55个片区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仅产业项目,落户在启东各大园区的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于上海。

      盐城盐都、东台等地积极融入“上海元素”。盐城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把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作为提升开放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盐都区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的首位战略,制定了《接轨上海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并与上海闵行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全面承接上海产业,科技、人才等各类资源为重点,让盐都区的高质量发展融入更多“上海元素”,该区各镇(区、街道)及相关部门都与上海对应单位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东台市作为苏北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县级城市,围绕“融入长三角、建设新东台”发展定位,也与上海虹口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200多家沪上企业在东台投资兴业,“企业总部、创意研发在上海,制造配套、孵化转化在东台”已成为东台工业经济一道特有的风景。

      2、浙江全省始终坚持“八八战略”不动摇

      相对江苏与上海的接轨方式主要以毗邻上海的昆太吴等地区从民间自发到主导,从发展思路到发展战略,从深度接轨到融入发展的渐进过程,浙江在接轨上海、融合发展上则是全域接轨全方位融入的另一种模式。历经18年的浙江“八八战略”,始终把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主要战略,毫不动摇。

      浙江嘉兴市积极打造接轨上海“桥头堡”。秉承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视察嘉兴市的讲话精神,十七年来,嘉兴人始终不渝,坚持将打造接轨上海“桥头堡”作为本地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嘉兴下属的嘉善县和平湖市,通过区域合作,在沪嘉共建园区、孵化基地、科技平台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2018年以来,嘉善和平湖均与上海的青浦、松江、金山等区先后签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协议书。沪浙交界的“断头路”全部打通,无人问津的边界“飞地”已成为两地共建的示范园区。嘉善资料显示,深度接轨上海这几年,每年新引进的产业项目中,超过50%来自上海,60%以上的外资项目来自上海或者通过上海引进。

      距上海500公里外的温州市,有60多万人生活在上海,有9万多家企业创办在上海,其中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达5000多家。在此基础上,温州与上海嘉定开启“特别之约”,结合嘉定丰富的科创资源,温州坚实的制造业基础,研发设计在嘉定、制造配套在温州的合作模式,已成为两地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和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3、安徽:从上海产业转移项目承接地变成沪皖全领域合作高地

      上海同志介绍,上海按习要求全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上海及各区中心城区都在逐步推进制造业“减量化”发展,随着高投入、高收益项目门槛的设立,制造企业外迁已是大势所趋。总部、研发在上海,制造、配套在周边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而且趋势不会改变。安徽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上海各园区都建立了有效互动机制。因此主动接轨上海,承接上海产业外溢获利多的主要是安徽,达到上海转移外迁项目的40%以上。据5月27日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发布的成果,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G60科创长廊体系的建设,企业总部和研发在上海,生产制造在安徽,工程师们坐着高铁穿梭往来,已成为长三角人才流动的新现象。现在的安徽,已从转移项目承接地,变成了沪皖全领域合作的高地。

      过去的三年,尽管苏浙皖三省在接轨上海战略、领域和重点等各有不同,但也呈现了许多共同点,主要包括:一是主动接轨上海已成为各地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二是间的合作已成为各地主动接轨上海的主要形式,而且是有效、紧密、成功的模式;三是园区、平台已成为接轨上海的主要载体;四是接轨的重点已由原先的产业合作、项目转移为主拓展为产业、项目、人才、民生、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领域;五是向上海派遣挂职干部已成为各地接轨上海的主要内容。挂职干部既是地区对接交流的使者,也是各地驻点招商引智引资代表,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责任人。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扬中应在加快全面接轨上海上展现应有的作为

      省委书记娄勤俭说,上海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龙头,我们要感谢上海,没有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带动,就没有江苏后来的发展。上海科教资源丰富是的策源地,江苏产业体系完整是的试验场,苏沪对接合作一定能诞生更多的“国之重器”。上海金融之水引入到江苏实体经济土壤,江苏会催生更多的参天大树,上海“滴水”可以成为涌泉。

      扬中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扬中乡镇企业萌芽、兴起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从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扎实做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篇大文章,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扬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作为。

      1、进一步抢抓机遇,在理念意识接轨上有新作为

      长三角一体化不是新概念,而是老问题,不是空头口号,更需要有切实的发展举措。纵观周边地区,对接上海已成为普遍并有效的做法。全市上下要真正树立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创新对接举措,抢占发展先机。一是要增强机遇意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战略,对地处这个区域内的所有县、市来说都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在这场机遇面前,各地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变优势为机遇,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弯道加速。二是要增强互动意识。通过搭台,载体合作的形式,从“点线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接。“点”上,要设立工作机构,搭建合作大框架,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沟通交流;“线”上,各部门要迅速、主动对接上海有关部门,接上头、学理念,并确定重点围绕区域一体化和学习借鉴要开展的工作;“面”上,各板块要围绕产业发展、创新转型等工作,尽快梳理出可承接、可转移、可提升的项目,做实融入长三角、对接大上海工作。三是要增强创新意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战略已经三年,我市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工作已滞后周边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理当借鉴,但在新的三年里,更要开放视野重新审视自己,在接轨上海融合发展上寻找契合点、打造新亮点,在创新发展全面接轨上海上后来居上。

      2、进一步放大优势,在软硬设施接轨上有新作为

      我市地处扬子江中,区位特殊,禀赋迥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特色渠道,要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交通牌”。围绕建成水陆联运综合运输枢纽和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这一目标,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与长江两岸、东西双向互联互通的能力,着力增强扬中港区水路货运功能和能力,积极推进常州货运铁路延伸至西来桥,建设连接连接大港高铁站的快速交通,提高扬中快速进入交通主动脉的通达能力和畅通能力。二是打好“港口牌”,创新路径做大做强“扬中港”,充分发挥扬中深水岸线资源,这是扬中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后发优势。一要提升扬中港自身发展质效,加强港区的布局建设,提高智能化运营水平,降低运行成本。二要积极争取将扬中港区、扬中的岸线资源纳入、省市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做好系统性与前瞻性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和针对性。三要树立“融合、合作”的思维,积极探索突破现有的开发模式,主动寻求争取与上海港、太仓港等港口的联手共建,通过各种合作形式,借助大港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来加快扬中港的发展。三是打好“环境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留白也是发展”的理念,保护开发好长江岸线;开展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抓好业态和生态的互促性协调。优化服务环境,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进度,提高并联审批速度,为项目的引进、落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构建更优的营商环境。优化文明环境,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让“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和“四千四万”的拼搏精神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中体现出来,在每一个城乡居民的言行举止中凸显出来,树立“扬中人”和“扬中城”文明和谐的良好形象。

      3、进一步优化结构,在产业转型接轨上有新作为

      扬中制造基础较好,但现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区域内同质性强竞争力较弱,在对接上海中也存在着产业互补性不高的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我市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业态形式,呼应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升级带来的产业合作机遇,构建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产业研究。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针对上海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外溢”,收集了解外迁的产业门类、承接要求、发展前景,分析我市的承接能力,为招商引资提供的信息资料;二是突出承接重点。要确立“甘当配角、当好配角”的理念,瞄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态势,根据扬中自身具备的现实基础,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机械、汽车零部件配套等领域,通过配套协作、技术授权、代工制造、设立分厂等形式,培育一批为上海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生产企业,形成若干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和基地。同时可通过两地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引导我市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将研发中心放在上海,解决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三是丰富对接形式。充分发挥扬中在沪乡贤丰富的人脉优势,在市级层面,选择上海1-2个区,建立起间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为地区全面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板块则选择对应地区的镇(街、区)开展一对一对接交流,寻求双方共建共创机会。相关部门则将接轨的重点放在科创资源、民生服务等领域,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项目合作、园区共建、干部挂职交流等对接合作空间。

      4、进一步合作共享,在公共服务接轨上有新作为

      加强民生服务对接。扬中老百姓向往上海,读书、工作、看病、购物等方面都有上海的意愿。在与上海合作过程中,寻求合作办学、医疗科室共建、文旅融合互动、会展赛事共办等形式,积极引进上海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创资源进驻扬中,使市民足不出市便能享受到上海的公共服务和文化产品,提升改善人居品质,既能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也能吸引更多本地学子回乡就业、更多年轻人前来创业。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扬中江鲜特别是河豚是上海人向往的美食。依托江鲜美食、大江风貌、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打造园博园、滨江公园、太平禅寺、长江渔文化风情旅游小镇、雷公岛等旅游项目,通过加强对接,争取开通水、陆沪扬旅游专线,吸引更多上海及长三角周边地区游客,让扬中真正成为“城旅一体、产旅共融、主客共享”的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计划(2018-2020年)》成效显著、硕果颇丰,充分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呈现出上海龙头高高引领,江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计划(2021-2023年)》已经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会议通过,为长三角地区、为全国也为我们扬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融入上海,扬中大有可为!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