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桥是长江东流入海处喷薄而出的滩地,曾被唤作“中心洲”、“福兴洲”,悬立大江之中,地理位置独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领导的江南抗日挺进民主纵队即来就开辟根据地。此后,苏中地委、丹北中心县委、武进县、扬中县抗日民主往常设在这里。新四军部队亦短暂休整,然后开往苏北根据地,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均曾在此留下光辉足迹。上海、南京、常州等沦陷城市的地下党人也时有到此休整、养病疗伤、中转或避风头。故此,西来桥曾被誉为根据地的“安全岛”、“苏南小莫斯科”和长江上的“红色跳板”。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饱染着革命老区的浓墨底色。但是,这里在革命战争年代孤悬难夺的地理优势,在解放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却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四面环江,非船莫渡,遇上大风、大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摆江船即避险停渡,有时连续封江数日,岛上的人出不去,岛外的客也进不来,有线电话、广播一出故障,即与外界失去联系,再急的事也办不成。由于受江流阻隔,扬中主岛上的电迟迟不能通到西来桥,直到1965年,在与常州供电部门协商后,才在西夹江上架设了高压过江线通了电。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兴起,西来桥也有外勤人员跑回了业务,办起了小厂,但都由于境内缺少电力而迁移外境,项目得之而复失。
交通难一直严重困扰着西来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据西来桥史料显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来桥工业总产值还不到200万元,农村集体分配资金基本来自农副业的产出,农民生活一直提不高,至70年代末,农民年纯收入平均只有100余元。
交通难给西来桥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更是苦不堪言。人们出江办事、走亲访友、赶集买卖,亦即非船莫能,去三茅县城办事,当天来不及返回,去武进小河、魏村赶集市,摆江码头拥挤严重,多次出现人员落江事故,有多个难产孕妇,因过江耽搁而身亡......
要发展西来桥社会经济,必须要冲破交通瓶颈,关注民生,更要解决交通难问题。为此西来桥地方党委面对问题,千方百计改善交通状况。在上级党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将各渡口摆渡的木帆船全部换成挂浆机动船,建立了客轮“扬中班”、“高港班”的接靠码头,进而又在北胜渡口与对岸轮船港通了汽渡,境内开通了汽车,大大地改善了西来桥的交通状况,但始终未能摆脱“非船莫渡”的困扰。改革开放后,西来桥工业发展迅速,个体企业也大量涌现,但境内工业多受常州武进辐射影响,客货运输都还要绕道从北面扬中主岛经汽渡进入,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客货运输要求。地方产业做不大,境内产业进不来,交通瓶颈仍然制约着西来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迅速改变西来桥贫穷落后的面貌。
“只有建造跨江大桥,才能解决西来桥交通难的的问题”,成为西来桥地方党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1991年2月1日,西来桥西夹江上由地方筹资兴建的“幸福大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奠基仪式,1992年9月16日,这座跨江大桥也是扬中首座跨江大桥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西来桥孤岛“非船莫渡”的历史,勇敢的西来桥人民漂亮地完成了冲破交通瓶颈的“跳”,这一跳就让西来桥跳入了苏锡常经济板块。实现这一跳后,西来桥生产总值猛增,全镇工业产值一年内就突破亿元,居民的纯收入也猛增到3076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倍。
2004年10月28日,横跨西来桥北夹江上的“扬中二桥”建成通车,接通贯穿西来桥南北的238省道,这让西来桥蹦起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二跳”。这一跳,西来桥成为沟通苏南经济板块的江中走廊。从此西来桥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创造了一个个跨越发展的新辉煌,工业经济以产值翻番的速度向前发展,2006年全镇工业产值达6.16亿元,增幅在全市占据。
2019年10月,西来桥“幸福二桥”建成通车,贯穿西来桥南北高标准238省道亦同时全程开通,这又让西来桥腾起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三跳”。跃然的腾跳,让西来桥成为链接苏南经济板块和宁镇扬经济圈的高速纽带,成为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使西来桥的经济社会发展坐上了高速列车,发展速度占据全国13个同类小镇之首。
红色“江中跳板”的“三级跳”,把水患人穷的落后旧貌留在了历史的档案袋里,把产业的大厦建筑在老区的版图上。“三级跳”跳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新格局,跳出了产业强、环境美、人民富的小康社会,跳出了“强富美高”、“美扬中南大门”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