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若有动人传说,就有神奇和灵韵。一个村落,若有历史遗承和文化,便有厚重和底蕴。初到鸣凤村,美丽传说和历史底蕴就扑面而来。
鸣凤洲是扬中成洲早的区域,南宋末年,便有马氏族人迁至鸣凤洲居住生活。在鸣凤村的马氏家谱中,我们找到扬中地域升起袅袅炊烟的早文字记载:“当宋元兵戈扰攘时,马氏贤人君子,相聚于江皋蔓草中,后一、二高士来是地,取鸣凤朝阳之意以名之。”由此可见,鸣凤洲是扬中岛中早命名并开垦的地域,是名副其实的“江洲之源”。
历史底蕴渊源长
翻开扬中县志,我们可看到,扬中先有鸣凤洲,后有朝阳湖。鸣凤洲还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在宋朝年间,因为长江泥沙冲积,在今天扬中地域的江中形成一连串小沙洲。一群在天空翱翔的凤凰,看到这里水草丰美,景色迷人,是一块风水宝地,遂在这绿色的江心沙洲栖息,从此凤鸣之声不绝于耳,洲民安居乐业,后人就将这里命名为鸣凤洲,鸣凤洲也就是今天的鸣凤村所在地域。七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鸣凤人,在这块古老的沙洲上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生生不息。
鸣凤村的历史遗存很多,有许多是扬中或。比如:建于乾隆中期的鸣凤书院,是扬中家书院,比太平书院早了100多年;水师衙署设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扬中历史上个有记载的正规官署,在当时尚未独立建制的扬中区域,代行部分管理职能;曾盛极一时的镇海庵,大约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相传为鸣凤村一个叫陈瑶监的洲民功成名就后在家乡所建,一百多年香火不断。可惜因时间仓促,我们未能一一探访。
红色记忆底色新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红色元素足以让每一个鸣凤人感到自豪。扬中历史上有名的“火烧七大家”发源地就在鸣凤村,它掀开了扬中老百姓反抗压迫和剥削斗争的序幕。
鸣凤村地处长江边,远离县城,过江就是丹阳,便于隐蔽和转移,因此鸣凤洲成为我党开展革命工作的红色交通线和红色根据地,曾是扬中县抗日民主、县委机关驻地,陈毅元帅也曾来此小住。其中镇海庵等两个秘密交通线运送过大批我党的干部以及军需物资,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以鸣凤村水上交通站为原型创作的文学作品,曾出版过连环画和电影,轰动全国。此外还有党旗下的鸣凤小学、红色报社《前进报》、红色榴弹炮厂、香烟厂都在鸣凤村留下深深的印记,值得后人敬仰和追寻。
绿色农业旅游兴
鸣凤村还是一个农业大村,村党委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将农村、农民、农业有机结合,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对传统农业进行转型,倾心打造集宜居农庄、观光农园、产业农田于一身的绿色农业示范园。在绿色农业示范园,我们看到,阡陌纵横,果树林立。不久的将来,定是瓜果飘香。
相传油坊镇名称的由来就源自鸣凤洲一个私家榨油坊。为重现“老油坊”,2013年开始,陈兴云书记带领村干部学技术、跑市场,纯正的豆油、菜籽油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市民的欢迎,“老油坊”品牌在新时代鸣凤人的手中又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今“鸣凤老油坊”的豆油、菜籽油和“中海”的草鸡蛋,已成为鸣凤村一张响当当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名片。
2017年以来,油坊镇专门聘请南京大学对鸣凤村进行整体规划,明确了以“鸣凤人家驿站”为统领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以溯源江洲为载体,以生态为底色,以自然村落为点缀,着力打造休闲农业、民俗风情、农事体验、农家美食的新鸣凤,一幅“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四季果香、富裕祥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果说溯源江洲、红色文化是鸣凤村的历史底色,那么全域旅游示范村、生态文明村、绿色农业、美丽宜居乡村等就是当下鸣凤村的新色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鸣凤人一定会结合资源优势,传承鸣凤文化,擦亮鸣凤底色,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