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作者:范选华     点击:961    发布时间:2021-05-11

      现在的除夕,浓年味的体现,除了挂灯笼、贴福字、放炮仗,恐怕就是祭祖了。祭祖,扬中风俗就是敬祖宗,每逢清明、七月半、过冬、除夕四大时节,扬中人大多要忙着敬祖宗。以前,不仅在四大时节,扬中人每逢祖宗亡人的忌日也要敬祖宗,又叫烧更饭,只不过现在怕麻烦,许多人家只在四大时节敬祖宗了。其实,敬祖宗只是扬中人崇尚传统人生哲学,传承孝老爱亲美德的一种仪式,表达我们对先辈和过世者的尊重和纪念,但作为一种民俗,延续的不仅是仪式,而是流淌在骨髓里挥之不去的乡愁眷恋!
  敬祖宗形式并不复杂,不管哪个时节,都要准备香炉蜡烛和纸钱,当然祭祀品也不能少,扬中敬祖宗一般有六样,扁鱼、猪肉、豆腐、百叶基本不变,剩下依时节而略有不同,比如,清明就要做“蒿子圆子”,除夕则要有一碗自家熇的包子馒头和水糕。煎大粉是敬祖宗的标配,小时候喜欢吃的是“擂大粉”后锅子上的那层锅巴,脆而滑腻,唇齿留香。岁月流逝,糖醋大粉已经成为当下一些酒店的家常菜了。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扬中地方不大,敬祖宗风俗上下洲大致一样,“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祖宗等不及到小中”。说到烧冬,跟其他地方一样,扬中也有大冬和小冬的说法,大冬就是冬至这天敬祖宗,小冬是冬至前敬祖宗。我至今也没有找到区分大冬和小冬的依据,只是听说扬中人大多是移民而来,苏北移民来的大多烧大冬,江南移民来的大多烧小冬。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我看到一个盐城的人在网上说到,盐阜地区区分大冬小冬是因为一条黄沙河,河南烧小冬,河北烧大冬。还有种说法,是姓氏的不同,有的姓烧大冬,有的姓烧小冬。近看到一个小视频,说是烧大冬的人家是以前做主人的,烧小冬的则是仆人出身,时令气节竟然刷上“成分论”,读后莞尔。
  敬祖宗时,小孩子做的多的事情是端饭碗。一个祖宗一个碗,我家敬祖宗就有十个碗。米饭盛多少碗是有讲究的。记得母亲在世时我曾问过这个问题,母亲的说法是,五代以内的亡故长辈都要“上桌”,同时,新亡故一个长辈,就要带他(她)“上桌”,有时因为亡人祖宗人多,就要适时丢掉一部分老祖宗。丢老祖宗也有讲究,要丢“上桌”时间长的那一个,在他(她)忌日时烧一次更饭,祭拜时还要叨咕叨咕,为何不再敬你云云,当年除夕时新亡故人就可以“带上桌”了。为了防止忘了祖先忌日,许多人家都写了祖宗忌日牌子,挂在显眼位置。即便如此,忙碌的家人有时还会忘了敬祖宗,好在邻里守望,隔壁兄弟、本家叔婶总有记得之人,适时提醒,一起上街买些鱼肉豆腐。母亲还说,祖宗吃好吃差一点,他们不会跟我们计较,但是漏了一次,这是大不敬。
  扬中人敬祖宗用八仙桌子,摆三张长板凳,朝门这边不放板凳,点蜡烛、点香,然后家人开始一一磕头。上大学时,父亲代替我磕头,丫头去英国留学,就由我来代替。磕头必须衣冠整齐,决不能拖鞋嘀嗒。磕头后,在堂屋里烧纸钱锡箔,门口还要烧几张纸。住进别墅的农家再也不肯在堂屋烧纸,大多在屋外烧些纸钱锡箔。流程走完不代表仪式的结束,通常烧纸钱这段时间就是想让祖宗多吃会儿。纸钱烧完了就开始收碗,收碗时要先将凳子搬开一点,好先让祖宗离桌。
  小时候我们比较喜欢敬祖宗,这是改善伙食的很好机会。即便如此,父母还是舍不得吃那些鱼肉,如果两个祖宗忌日离得比较近,那就要留作下次敬祖宗。现在的孩子怎么也没法想象一碗肉藏在碗橱里,生了霉还舍不得吃,是怎样一种节俭和隐忍?我倒觉得,从那段日子走过来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能真正不忘来时路,珍惜当下!
  敬祖宗是尽孝的一种形式,这一习俗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到了我们下一辈是否还能坚守不得而知。曾国藩曾经说过,凡成功一事,必分一半功于天!我们成长成才成事,无不是父母长辈含辛茹苦培养而来,敬祖宗无非就是感恩先人,激励来者,用一句地道的扬中话,就是做给后人看的!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