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有趣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就是乡风文明。它既是村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满足村民美好生活向往中精神需求的需要,还是延续乡村文脉、增强乡土情感纽带的重要推动力。
5月18日,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陈履生博物馆群投入试运行。原新治村村委会所在的三层建筑,经过一年时间的装修施工,已经焕然一新。整栋楼以竹为饰,建筑外表都贴满竹片,室内装饰也大量使用竹子装饰,大门口一对明代石抱鼓,特色鲜明。由汉文化博物、陈履生美术馆和竹器博物馆组成的陈履生博物馆群在此落成。出生于扬中的陈履生,是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这位知名的扬中乡贤与“江苏美乡村”新治村牵手,用“美乡村与博物馆群结合”的理念,为美乡村增加文化内涵。
博物馆的一楼是汉文化博物馆,“汉文化博物馆”,陈列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陶俑、青铜器、漆器、陶器、砖瓦、拓片等近3000余件,追本溯源,从多个侧面展现汉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美的魅力,反映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陶谷仓体现汉代承包单位技艺的高度发展,反映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和“仓廪殷实”的理想,普遍的随葬风气和悬殊的规模差别,也充分说明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
博物馆的二楼是陈履生美术馆,陈列陈履生先生历年来的绘画、书法、摄影代表作品100余幅。早的一件作品作于1977年,而作品作于今年5月。早的作品,陈履生还没考取大学,还在扬中电子仪器厂工作,他为劳动模范所画的肖像就挂在厂里的宣传栏。美术馆同时可以承办国内外有影响的各类展览及乡贤书画、摄影展;开展学术研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推广。并以表现从江洲走出去的励志故事为策展思路,启迪后学,提倡美育,健全审美。
博物馆的三楼是竹器博物馆。扬中四面环江,过去以与地域关联的芦、柳、竹特产而远近闻名。扬中人一生与竹器为伴,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竹器。竹器博物馆陈列了包括贡篮、提篮、提盒、竹篮、竹扁、竹篓、竹筛、竹帽、竹椅、竹枕、竹箱、竹丝葫芦、竹席、围席、箩筐、童车、童椅、摇篮、鱼篓、簸箕、菜橱、菜罩、蒸笼、帽笼、火窗、酒斗、窝集、漏篮、筲箕、躺椅、背篓等30余大类5000余件,反映竹器发展的脉络和各民族在竹器制作方面的精湛工艺。因为展品过于丰富,布展时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顶上吊着,墙上挂着,地上堆着。
竹器博物馆里面有一件“金山学校”的竹编牌匾,用竹子来编一个学校的牌匾,极其罕见。藏品中有一些藏品比如提盒之类,上面会有文字,除了标明所有人,还有结婚的“囍”字、“春色满园”“百花齐放”“艰苦奋斗”“农业学大寨”等字样,也成为二十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见证。
近年来,作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森林乡村”“江苏水美乡村”的新治村依托永治小区建设道德文化园,以乡贤馆、乡贤文化长廊、新乡贤文化建设基地为中心,以身边人、身边事涵育文明乡风。同时,陈履生博物馆群也提升了新治村的文化品位,让乡村也更具人文情怀和情感寄托。放眼扬中乡村,这里正不断聚集起乡贤智慧、汇聚起发展资源,文明乡风蔚然成风。陈履生博物馆群不仅仅成为扬中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成为三江湾乡村旅游集聚区一颗明珠、扬中市全域旅游线路中不可或缺的景点、展示扬中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