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宿儒张家春

作者:陈仁群     点击:1554    发布时间:2020-10-20

图片

      九十六岁的张家春老先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以读书、育人、撰著,谱写了自己精彩的生命主旋律,被人们尊称为“扬中大儒”。退休后,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全力推进群众性诗词、书画创作。曾担任扬中市政协绿洲诗社秘书长、副社长,镇江市诗词协会理事等。现为澳门人文科学学会名誉顾问和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省诗词协会的会员。他还热心于老年人和青少年公益事业。2017年,被评选为扬中市“新乡贤人物”和镇江市“新乡贤”。

      抗敌报家国  读书砺志行
      张家春出生于1925年2月,家境贫寒。十四岁时,身体残疾、靠做裁缝养家糊口的父亲就去世了。迫于生计,便辍学去南通学生意。
      1942年,眼见大敌当前,他毅然加入南通抗日民主民运部,发动青年、妇女及儿童,组织抗敌协会,推行减租减息,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经常跟着部队行军操练,餐风宿露,遭受种种艰险。1943年因日寇“清乡”大扫荡,抗日民主实行“精兵简政”,被遣散回家。晚年的张老每当回顾到这段经历,便觉得心潮澎湃。他赋诗道:
      南通抗日步时艰,雨夜行军草垛眠。
      铁马金戈生死半,休将历史化云烟。
      ——《抗日回思》(2005年)
      张家春从小就坚持刻苦自学。1945年,二十一岁的他进入安徽芜湖《火炬日报》报社,不到一年便成为文艺编辑。1947年年底,他感到国事纷乱,社会黑暗,奋然辞职。临走前,在编辑部发稿簿上题联:“从今不为人蟊用,以后提防市侩欺。”
      回到家乡,从1948年到1955年的八年中,张家春先后在新坝苏家埭、王宗祠、三跃蔡宗祠等五所小学担任教师和校长,辛勤教书育人。
      当他成为新代人民教师后,便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为新中国的建设作贡献。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当年读过的马克思、恩格斯著《宣言》、宋庆龄著《为新中国奋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书中的重点内容不仅一段段用笔划出,还写下了许多笔记。从那一行行工整隽秀的字迹中,反映出了他当年学习时的刻苦精神。

图片

      老先生在回顾过往岁月的时候说,不读书,无以立。读《春秋》可以知历史,读孔孟可以知廉耻。后来读到马列的书,对历史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深信社会主义是正确的道路。
      在张家春家里,还保存着他的几本《读报笔记》《读书随笔》,每本有一两百页,装订得整整齐齐。他甚至将赵一曼的遗书全部抄录下来,激励自己与后辈。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老先生在个人历史问题上蒙受了二十五年的冤屈,而也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骤雨。尽管如此,他说:“我仍然深信只有才能救中国。我有幸活到现在,能够生活在五千年来辉煌、安定、富强的历史时期,更加拥护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殷切期盼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9年,庆祝共和国七十华诞,张老获得了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一枚。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充分肯定了他为保家卫国,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翰墨伴生涯  诗坛献瓣香
      张家春先生喜好诗词和书法。每逢名胜古迹或国内外重大事情,必吟诗填词,抒发情怀。他以笔为犁,以诗言志,讴歌党的政策、新人新事,赞美家乡新面貌,倡导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图片

      张家春提倡以诗载道,将诗词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987年,他和几位诗友筹建了当时的扬中县政协绿洲诗社和老干部诗歌书画协会。张老负责《绿洲诗词》稿件的组织,对那些不合韵律甚至语法不通的作品,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帮助修改。经过大家努力,诗社的各个分会也相继成立。他又带头去各分会举办讲座,帮助新手了解诗词创作知识,提高诗词创作水平。扬中出现了一股“诗词热”,2002年获得了“全国诗词之乡”称号。2018年端午节,九十四岁的张老还为全市诗词爱好者,作了题为《状物抒情意言外,新诗改罢自长吟》的讲座。
      1992年10月,张家春应日本华裔诗人心田耕夫之求,将自己的诗作《孤梅颂》写成条幅,赠送给了福岛县艺术节。福岛县汉诗协会又将这首诗编入了他们的《汉诗作品集》。自此,福岛县汉诗协会会长三瓶宏每年都与张老赠诗唱和,直至三瓶宏病故。他们为扬中与日本诗词界交往,开了一个头。
      同年,他为扬中国土公园览江楼题写楹联“万里长江呼日出,千年绿岛应潮生”,歌颂伟大祖国蒸蒸日上,歌颂家乡人民顺应改革开放春潮,真抓实干,创造美好生活。这副楹联被誉为扬中“联”,曾经作为扬中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开播词。

图片

      2002年9月,我市举办城建重点工程竣工综合庆典,张老为《大江清韵》诗歌吟诵晚会填制了《续板桥道情·新扬中新风貌》。其第三阙为:
植梧桐,引凤凰,创文明,纳外商。环境题金榜。扬中开发长三角,江上明珠列百强。仓储区域规模壮。兴大业,前程灿烂;创三鲜,四海名扬。
      《道情》经谱曲演唱,社会反响热烈。
      1994年,张家春在自己的七十寿辰前,一改大操大办“暖寿”的习俗,不收馈礼,邀请诗友举办诗词笔会。笔会所作诗词、楹联等,均刊登于《全国诗社诗友作品选萃》和《镇江诗刊》。此例一开,人们纷纷效仿,形成一代新风。
      张老的诗词、书法,庄重中透显大气,经常发表在、省、市报刊上,深受同仁喜爱,也获得各种形式的奖励近三十次。2001年、2013年,他先后两次出版《浪客诗文集》,共选收诗词500余首,楹联55副,评论20余篇。

      热心为公益  老少关情
      张家春为人正直谦和,乐于助人,深受当地百姓敬重。1999年,他被推选为原扬中经济开发区新胜村任老年协会会长。上任伊始,就约法三章,并带头执行:不拿一分钱报酬,不受礼,红白喜事不吃请。关心老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协调家庭关系,扶贫助残,是老年协会的主要工作。张家春领了这份责任,心里时时惦记着当时全村的三百多位老年人。
      村老年协会向全村各个方面人士发出了《助老工程倡议书》,呼吁大家为爱老助老献力献策。很快,协会便在资金、物资、活动室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大年初一,普天同庆,阖家欢乐。而当邻居来给张老拜年时,却看不到他的身影——他一早就向村里的孤寡老人去拜年了。
      新胜十三组老人冯某,身残、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他独自住在一间小屋里,大小便、洗澡、换洗衣服等,都缺少照料,卫生状况很差。张家春知道后,就带着协会里的其他同志上门查看,并且对他的家人进行了劝导。子女们的思想端正了,老人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新胜五组张陆氏是九十高龄的瞎子,常年卧床不起。她青年时代被丈夫遗弃,儿子又体弱多病,家庭十分困苦。张家春找到当时的开发区管委会和市民政局,经审核后每月定补她家100元,垂暮的老太太生活终于有了着落。

      张家春担任老年协会会长期间,村老年学校每年开课6~8次,内容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孝老爱亲与道德建设、环境保护和老年保健等。他是主讲人之一,每次都认真进行备课,讲的时候联系实际娓娓道来,深受大家欢迎。协会组织老人旅游,他就为大家讲解景区的人文历史。一次去扬州游玩,他预先写下了近两千字的《扬州名胜》,对瘦西湖、个园等十个景点作了详细介绍,使旅游别开生面,增加了老人们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张老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他和副会长王春棠一起去开发区的各个小学,向学生宣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备受赞赏。他们还利用假期为在校中学生、大学生讲述扬中的变迁史,开展诗词、书法等知识的辅导,帮他们修改、出版自己的诗词,编印了《校外辅导·诗文选》《春华秋实集》等。

      十年成一剑  《论语》著新篇
      为弘扬传统文化,2007年,八十三岁的张家春开始撰写《论语新读》。《论语》为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所著,是孔子等人的言行记录,共20篇,但在编排上缺少系统性。张老别出心裁,将原书512章,按照内容,重新分为“学教”“仁德”“人物品评”“孔子”“弟子”等9篇。这在编写方法上,是一种创新,非常方便于读者的理解、记忆和查找。《论语新读》中,每一章都有注释、直译、述评。他自觉以两个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地梳理了殷周和春秋时代的制度沿革、思想流变,并从树立文明价值观,建立和谐社会的视角,对“仁”“礼”等孔子儒家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
      为撰著《论语新读》,他每天伏案疾书。精力好的时候,伏在办公桌上写;精力不济的时候,就在躺椅面前放一只杌凳,写几行字歇一歇,缓过劲后再写。他把手稿送出去打印,然后再在打印稿上修改,再打印,一般要经过几个来回。写成的手稿,达一千七百多页,光是打印费就花了一万多元。这本书一共参考了约四百种书刊资料。《辞海》《四书集注》被他翻烂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被他翻烂了两本。

      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年届九旬的张家春,在与生命赛跑!他不止一次说,晚年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部书里。为了早日完成其心愿,2012年,他的儿子张建中从帮助校对、修改,到加入撰写,形成了父子接力赛。2016年12月,一部近70万字的《论语新读》终于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倾注了张家春老先生整整十年、他儿子四年半的心血。闻到书香时,张老已是九十二岁了!
      澳门人文科学学会会长程祥徽收到《论语新读》后随即赋诗祝贺,并将这部书赠送给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戴龙基又特地写来感谢信,信中称张老为“扬中大儒”,并说“此书收藏于我馆,必将嘉惠于科大学子”。2018年,该书获得了镇江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