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大山深处支教的扬中人

作者:     点击:1028    发布时间:2020-07-16
      “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日,54岁的太平村人(原万安2组)杨彬向记者道出了他对于退役后选择的第二人生——走上支教之路的感悟,是绝无后悔的决心和继续走下去的坚定,毕竟踏上这条路,早在他几十年前的计划当中。
      1965年出生的杨彬,回看他的生活轨迹,算是顺利、丰富且十分令人尊敬,他于1986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原空军气象学院工作并入伍,此后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工程师、军事代表、总军事代表……2017年从部队大校级别上退役,此后生活该是告别忙碌,向着轻松、美好的走向发展,但仅仅一年后,“闲人”老杨做出了远赴山区无偿支教的决定。
      “几十年前我心里就有这样的想法,退役后终是有时间、有能力去实现了。”说起他的支教情谊,杨彬忆起了2000年希望工程那张“大眼睛”照片,当年那双大眼睛震撼了许多人,杨彬恰是其中一名,彼时他心中就播下了支教的种子并开始付诸行动,从一年资助一个贫困大学生开始到累积到有十几个的资助对象时,他正式从资助踏上了支教之路。
      2018年8月他以志愿者的身份赴云南丽江宁蒗县支教,那是一个仅有6个班,92个学生,包括在编、代课老师在内只有6个老师的学校,因而“新人”杨彬的到来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大家待他都十分热情、照顾,他切实感受到了何为民风淳朴,在生活方面也并没有所想象中的有多大落差,“校园、校舍环境很不错,新大楼,教室内有电子白板,实验室器材也很齐备。”杨彬告诉小编,他了解到在的扶贫计划下,许多山区学校的硬件配备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不过与教学环境相对立的,是教学时的语言沟通难题。 
      正式担任教课老师后,杨彬发现学生们难以表达出完整的普通话语句,大多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虽然课本都是汉字,但因为老师都是当地的,所以他们教学时都习惯了方言沟通。”基于此长期习惯,孩子们不会说也怕说,语言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挡在了杨彬和孩子之间,支教之路难不成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当然不!哪怕从零开始也要解决这个大难题,带着学生朗读、听录音、购买DVD机放动画片为孩子们创造语言环境,同时要求孩子们写日记,哪怕只是一句话的记录,从听、说、写等各方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阅读、理解能力,“半学期下来,孩子们能流利读课文了,一学期后,好多人作文写得条理清晰,语句顺畅了。”谈及此变化,杨彬满是欢喜道孩子的努力和变化让他也很有获得感和满足感,“我与他们之间其实是双向的付出和获得。”
      逐渐克服语言大关后,杨彬和学生的相处更为无碍了,除了常规教学外,他更乐于与孩子们分享这么多年的所见所得,“比起电视的片段化,想给孩子们传达出更鲜活更立体的外面的世界。”支教期间,杨彬教语文、教科学、教信息技术,还成立了校园足球队,可谓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文体俩开花,双方也都乐于享受、沉浸于此时光,因而在告别来临的那一刻,双方的不舍情绪更为明显。
      分别那日,双方尽是不舍,孩子们把更多的心底话写在了纸上交给他们的“杨老师”,其中有一封信较为特殊,是来自一位脑部有点问题的学生,全篇仅有53个字,并且每个字都很难辨认。
      “我虽然不知道他写的什么,但我能懂他的意思。”杨彬收到这份信时万分感动,诚如他所说,他感动于孩子们的单纯和真心,也会永远会惦念这群孩子,也因为他们因为这次经历,他感受到支教并不苦,有很多甜。 
      杨彬的支教行为,无形中带动了他周围许多人一起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支教中来,为学生们捐助学习用品、设备、衣物;开展远程美术教学,提供美术用品等拓展孩子们的学科教育……对此,杨彬开心又感恩,“作为我,哪怕能有一点影响到别人、帮助到别人都是好的!”的确,杨彬通过支教温暖了他人,也唤醒了他人的善意,这大概是给公益人的回馈。(匡雪莲)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