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小学琐忆

作者:朱圣福     点击:1043    发布时间:2020-12-20

      在扬中博物馆,一座刻着“太平桥”字样的模型桥引起我的驻足和凝望,凝望中,记忆的闸门渐渐打开,当年太平桥和太平桥小学的一幕幕如潮水般纷纷涌出。

      扬中历史上有三座太平桥,新坝、三茅、兴隆各一,而我所写的太平桥,它架在三茅大港支港——中八桥港南端,距夹江和风头坝仅几百米之遥,它连接着滨江和普收两个村。

      据说太平桥只是座木桥,我上学时,它已名存实亡,大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吧,桥变身为涵闸。桥虽不在,但人们仍以旧名相称。

      太平桥小学在太平桥的西侧,仅隔了一户姓冷的人家。原先,这里是大皇庙,1950年,创建于1946年的私立“崔家祠学堂”因坍江缘故搬迁到这里,大皇庙于是华丽转身为“太平桥小学”。1954年,学校发展到4个班,学生数达160人左右,校名遂改为“南屏乡中心小学”;1968年,学校下放到各大队办,校名又改为“滨江小学”。尽管官方名称改来改去,但民间一直称“太平桥小学”。直到1982年,学校搬离大皇庙落户滨江七队后,人们才真正改了口。

      我是1972年2月入的学,由于二年级时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所以我在太平桥小学实际读了五年半书,其中在庙堂改成的一间教室里一坐就是四年半。

      庙内原先的香炉神像之类早被毁了,我上学时自然是半点痕迹也见不到。写本文前,我曾在扬中市佛教协会编印的《江洲佛缘》一书里寻找有关大皇庙的记载,很遗憾,没看到片言只字;我向几个老年人打听,他们又语焉不详,所以庙堂建于何年、供奉哪方神仙、形制规模等等都一无所获。

      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有庙堂的空壳建筑。它青砖灰瓦,粗梁大柱,地基比操场高出有三级台阶,在后砌的教室及附近的民居面前,它大有鹤立鸡群的架式。庙堂隔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教室和办公室,后部分是厨房和宿舍。

      办公室里排了两排办公桌,中间一条走道。里面,有一台吸引人的脚踏琴,我曾借为老师帮忙之机,去放肆地乱弹了几下,当然,我并不懂什么“哆来咪发索唆拉西”。办公室的后壁墙开有一扇门,跨过门槛就是厨房。厨房东面是老师的宿舍,路途远的老师晚上就住在这。厨房后也开了一扇门,门后是一条小河,生活用水都从这条河里取。

      我们二班的教室在办公室东隔壁,再东是一班的教室。两个教室内都只放了三排课桌,其中有两排紧靠在一起,中间没有通道,所以进出很不方便。何止不方便,还很难受。由于我们那一级学生特别多,虽分成两个班,但每个班仍有五十多人,狭窄逼仄的教室里,前排学生的桌子差不多逼近黑板,后排学生的后背是紧贴墙壁,人人有上夹板的感觉。为了能坐得宽松一点,同学间免不了常发生争执。两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紧靠隔墙的那排后面有几张课桌是简易水泥板桌(由土垡加木片加水泥板垒成)。我由于个子高,都是坐倒数第二排或第三排,所以伏在水泥板上写字、午休成了常态。夏天倒是清凉,冬天可就受不了,为抵抗砭人肌骨的寒冷,我不得不用簿本垫在手下。

      我们面北而坐,教室的光源来自背后的一扇门、一扇窗以及屋顶的两块明瓦。阳光明媚的日子倒还可以,但遇上阴天,我们坐在后面的同学就遭罪了,根本看不清黑板上老师的板书。那时的黑板是用木板拼接刷上黑漆而成,不是太大,由于多年没刷新,黑白不甚分明,阴天自然看字很吃力,常常要站起来,头往前伸,把小眼睛睁得大大的才行。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曾一度组织老师糊纸盒卖。那时放晚学较早,老师们就利用这段时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纸盒糊到一定数量,就喊我们高个子的学生帮忙挑到三茅街上的某家工厂。纸盒分量倒是不大,但毕竟我们肩膀稚嫩,再加用来挑担的是一根圆竹杆,所以时间一长,肩就有点受不了,需要不时歇一歇。任务完成,老师犒劳我们每人一个烧饼,我们个个吃得都很香。

      五年半时间里,太平桥小学的许多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当年的一些言行至今我还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是杜成寿老师,他在报我语文和算术成绩时所说的“一根油条加两个鸭蛋”(100分)让我很是受用,比真的吃到油条和鸭蛋(那时属品哟)还要舒服。二至五年级,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奚彩玉老师,他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守信。一次课上我手伸在桌肚里玩吸铁石,孰料它与铅笔盒的亲密接触声出卖了我,结果吸铁石被收走了;下课后在办公室,他并没有声色俱厉地训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并说期末考试我语文得分在95分以上就把吸铁石还我;期末,当成绩出来后,他果真兑现了当初的口头协议。张龙福和娄俊中两位老师都曾教过我们音乐,他俩上课各具特色。张老师每次都带一把二胡,板凳上坐定,二胡往左腿上一竖,然后嘎吱嘎吱调弦,调好,眼睛一闭,开始一边拉一边唱:“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声调先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就似在画抛物线。娄老师上课前会让我们高个子学生去办公室搬脚踏琴,脚踏琴比二胡悦耳,再加娄老师年青,嗓音好,我们都喜欢上娄老师的课。娄老师脚踩、手弹、口唱三管齐下,协调一致,这让我很是佩服。因为喜欢,所以学得也认真,至今,他所教的《火车向着韶山跑》我还会唱……

      太平桥小学共存在32年,为高一级学校也输送了不少人才。这些才俊通过继续努力,都成长为有用之材。其中,比我高一级的刘小明学兄(1976年7月从太平桥小学毕业),2016年8月升任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这无疑也是太平桥小学的无上光荣!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