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学徒,吃“三年萝卜干饭”是免不了的。
我父亲从小经商,从小朝奉到大朝奉,到跑街、管账、经理,几十年功夫一路走过来,后来自己有了点资本,就跑到一个水乡小集镇,自己开店做起老板来。
按理,我是个“小老板”了,可以在自家店里学当小朝奉,不用再去端人家碗,受人家管了。
但父亲硬是不答应,十五岁时,我被送到另一镇上去学生意。做学徒,规矩多。吃和睡都有规矩,站和坐也有规矩,很吃苦。
小学徒一般不能上桌,要站在老板、管账和大朝奉背后,替他们添饭,为他们上菜,就是偶尔有机会上桌,筷头子也不能伸到荤菜碗里去。
伸筷子想搛块肉,管账先生轻咳一声,会吓得我赶紧把筷子缩回来。
小朝奉进店,先要学五桩事:头一桩就是上下店门板。每天早开张、夜打烊,要将几十块店门板按顺序一块一块卸下,再一块一块插上去。这事儿难不倒我,在自家里早已有过这样的训练。
第二件事是“倒夜壶”,为账房先生、大朝奉、二朝奉倒便壶,冲洗便壶。虽不愿干,但捂着鼻子也必须做。
第三件事就是擦灯罩子。那时没有电灯,商家都点美孚灯,小朝奉要在打烊前将十几盏美孚灯的玻璃灯罩擦得干干净净。擦灯罩子手越小越好,可以钻到灯罩的肚子里仔仔细细擦,我手小,所以擦灯罩倒算是“绝活”。
第四件事是搓“纸捻子”,要将一刀表芯纸一裁六刀,然后要一张张搓成长长的、圆圆的“纸捻子”。这是给大老板和账房先生抽水烟用的。搓得好的“纸捻子”外硬里空,点着了“呼”地轻轻一吹,火苗就出来了。然后,就着铜质的水烟袋子上的烟丝,“呼噜噜,呼噜噜”抽几口,吹灭纸捻,轻轻地吐出烟雾。
这一套“吞云吐雾”程序,从装烟丝、点纸捻、吸水管、熄纸捻、吐烟雾一直到出烟屎,能在一两分钟内一口气完成,有节奏感。要是遇到搓得不通气的“纸捻子”,一吹、两吹、三吹也吹不出火来,小朝奉就当心要吃“鸡毛帚子了”。我为此不知被打过多少回。
一桩,就是学会包“三角包”。我是在一家南货店里学生意,瓜子、花生、糖、盐、金针菜、开洋、淡菜、红糖、百果、茶叶大部分南北货,只要不是上斤卖,都要包角包”。包得好的“三角包”,从柜台甩到大街上也不散、不破,这是一门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手艺。
包包时将一张长方型的纸头,托在左手的手心里,从秤盘里倒进商品,然后用右手对角将纸头往里一卷一包,顺势往下一抓,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的小包,角对角,当中一捏,一包、一塞,一只有棱有角硬铮铮的三角包就包好了。
其实三角包不难学,关键是要角对角。听大朝奉说,这在南货店是再简单不过的,六角包、八角包、礼品包比这要难得多。
接下来就要学“一手准”了,就是练手上抓货功夫。老朝奉秤五斤花生米给你,要你包五十个三角包,当然开始是用秤一两一两称,称到就要练“手上的功夫”了,硬是要你练成“手是钩子眼是秤”。
包一个晚上的花生米,口袋里总能装上一把,临睡前和师兄弟们一起吃宵夜杀馋,实在不过瘾,大缸里还有京果、桃酥,完全可以“填肚子”,反正小朝奉都是睡在店堂内,师父不在家,徒弟就“翻连叉”了。
学好五件事,就开始上柜台接生意,站柜台的规矩也大:
没有客人时,不能手托下巴撑在柜台上;不能看书,商家在柜台上看书是大忌,因为书的谐音是“输”;站柜台时不能和同伴聊天。我开始在油酒柜,专司卖油卖酒之职责,上柜台头,管账先生就教我卖油酒“生意经”,说要“快打酒,慢打油”。
过去商家卖油卖酒,都用一种竹制的“酒端子”“油端子”,打酒的速度一快,酒端子往酒坛子里一冲,就在端面上冲起一层细碎“酒花”,这“泡沫”酒花就充了斤两;而打油就不同了,植物油粘糊糊的,如果油端子一快,后面就拖起“一条线”,一斤油能打出一斤二两来。
三年萝卜干饭只吃了八个月,我就参加革命了,所以终究还是个不合格的小朝奉。
(作者系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