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扬中县中首届高中毕业生毕业60 周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将相约于母校。60 年为一甲子,一个甲子后能再相聚,我们感到很幸运、很幸福。
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年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概括了20 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准确揭示了不同阶段的历史地标,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指明了方向。据此,我认为,每个地方都应有自己发展的标记。扬中在初级中学的基础上设立高中部,标志着扬中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从此,扬中县中培养和造就了许许多多卓有建树、享有盛誉的佼佼者,为扬中、江苏及至中国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生活提高提供人才支撑。正因为此,扬中首届高中生的毕业,应成为扬中市志中的重要一章;首届高中毕业生六十年后再相聚,也应是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我们首届高中毕业生,虽然都到了耄耋之年,但只要健在,不管身在何处,基本都会回来,回到我们的衣胞之地,回到开启我们人生之旅的起点。每次我踏上留有我青春岁月的乡土和校园时,心里总有一种涌动,这种涌动来自血液,来自每一根神经。我知道,我心依旧,情怀未变,时间带走的只是我的青春,带不走的,是我青春的心,我永恒的依恋。
60 年来,有一个问题总在我脑海中萦绕,即扬中给了我什么?扬中县中给了我什么?有一个声音回答我:扬中不仅仅是给予我生命的地方,而且是使我受益终身的地方,我的知识、能力、信念和精神,都源于她的塑造和培养。至今,我仍无法忘怀当年顶风冒雨(雪),踩着泥泞小道去上学的情景;我永远记得那些晨读夜习、刻苦耕耘的日子。我还清晰的记得,在临近毕业的那一年,我们集体奔向一江之隔的圌山脚下,开山劈岭、建窑烧砖、磨练自己的日子;我还经常回味以庙殿为课堂,努力学习,求知若渴的学习氛围;我更难忘朝夕相处中所形成的师生情谊。
尽管我们当年在县中学过的知识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当年所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也已记不大清,但是,我无法忘怀老师们用心血、智慧给我们传播知识背后的精神和信念。
六年的中学生活相对于六十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恰恰是这短暂的一瞬,给我们深深地刻上了扬中人独有的烙印,这种烙印经过六十年的磨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渗透到血液中,融入到骨髓里,成了我们的秉性、我们的品格、我们的修养、我们的气质、我们的灵魂,我们独有的扬中精神。
扬中精神是什么?“上善若水,自强不息”。我认为“上善若水”是指人们的理念、品德、“自强不息”是指人们的行为与目标。扬中精神的内涵,是新时代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和发扬。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走到现在,走到了新时代。
我们这一代人是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在党和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届同学,虽没有经过枪林弹雨,但我们经受了时代命运的考验,经受了时代的重压和磨练。五六十年代的成分论,“极左”“极右”的各种思潮,曾深深影响了正处青春年华的我们;三年困难时期苦我心志,劳我筋骨,饿我体肤;“四清”和社教运动洗刷了我们的价值观念;随之而来的“文革”风浪,冲击和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也在检测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也经历和见证了新老领导集体所走的各种途径,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坚定了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我们这一届同学既经历了风雨的艰难,也沐浴到了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大道无垠,车轮滚滚,历史的画卷总是在时代的光辉中延伸。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人的梦想,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晩年正好赶上一个好的时代。
我们这一届同学都已八十有余,现在不仅步履缓慢,而且常被各种难点困扰。我认为,我们能再相聚,真正体现了乡情、同学情的伟大和力量,我相信,这种伟大的情谊,一定会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久。以诗为证:
分别六旬梦亦痴,相呼耄耋忆儿时。
岁月无情随激水,江洲有梦话乡谊。
芦花吐白飘天外,桂子流香沁众脾。
虽说秋色临北陆,斑斓五色惹人迷。(陈金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