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西来桥
韦雪林
凡是在西来桥镇工作、生活过的人,都会记得西来桥镇上的那座西来桥。我是西来桥北胜村人,自然不会对西来桥陌生。
据老年人介绍:西来桥镇于清乾隆年间坍而复涨于江中,故原名“中心沙”。东隔长江与泰兴相望,南、西面隔夹江与常州新北区丹阳为邻,北隔夹江与八桥镇相对。这种南北近在咫尺、隔江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西来桥人不屈不挠的修桥意志。
相传,早在清同治年间,西来桥人就开始建桥。起初建的是木桥,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给镇上居民带来许多不便。西来桥的有识之士开始酝酿建造石桥。据西来桥古碑“请示输捐重建西来桥碑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武进县正堂吴为带领岛上乡绅恽月康、郭文彬、朱铭珊等发起募捐,在原址上重建西来桥。先后有三百多人捐款,共计筹得英洋壹仟壹佰壹拾元贰角,钱伍拾玖仟伍佰文。建造西来桥共用去资金英洋壹仟贰佰叁拾壹元壹角叁分,钱伍拾捌仟捌佰玖拾捌文。建成后的西来桥为三节人行石拱桥,每节由四块花岗石并列组成桥面,靠两组桥柱支撑,每组桥柱由四块长条石竖立而成,形成三孔,跨度约15米,桥面宽度约2米。桥台用片石垒砌而成。为保护行人安全,桥面两侧设有较矮的石栏杆,两桥头各有一对石狮子,蔚为壮观。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们经常结伴到西来桥去玩。那时候,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只穿梭而过。尤其是桥的南北两边,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桥北左边是食品公司、肉店、粮管所和五金厂;右边是公社办公所在地、文化馆、广播站、澡堂和农机厂。桥南边是十字街,地面铺着一块块青石板,以十字街为中心,周边的店铺有:百货公司、副食品商店、文具店、布店、杂货店等。桥南正面是西来桥饭馆,由朱大胖子亲自掌勺烹制的菜肴,远近闻名,让人赞不绝口。小时候每次跟着父母上街,都要站在西来桥饭馆门前看着店里的肉包子和油条发呆,久久不愿离去。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上世纪60年代末期,幸福公社决定撤掉石拱桥,在原址上建造钢筋水泥桥。“文化大革命”期间,桥的水泥柱上写满了红色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到了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中、晚都要从桥上来回走四趟。尤其是早上经过桥上的时候,桥上和桥两边站满了买卖农产品的人,叫卖声、砍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有时我们也会把自己摸的鱼和虾,钓的黄鳝和螃蟹带到街上去卖,然后将换来的钱拿到学校去交书费和学费。桥上的每一块水泥板,每一根水泥柱,至今历历在目,未能忘怀。有时雨雪天不能回家吃午饭,我便掏出身上卖黄鳝积攒下来的三毛钱,到西来桥饭馆买一客饭,即一碗饭加一碗汤。那汤太好吃了,里面有猪血、猪头肉、豆腐、绿豆饼,还撒了几粒葱花,十分诱人口舌。还没吃出味道,碗中就空空如也。真想再来一客饭,但终因囊中羞涩,只能不得已而离去。
为加快西来桥经济发展,2004年,西来桥镇政府投入巨资,拆除原来的钢筋水泥桥,在原址上再度建设新的钢筋水泥桥。新建成的西来桥与昔日西来桥相比,除桥面加宽外,护栏设置也更加新颖美观,统一使用汉白玉护栏,护栏的每一根台柱上都卧立着一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显得古朴典雅,雄伟气派。新的西来桥建成后,拆除了桥两边原有的旧式建筑物,将集贸市场搬迁至幸福南路,穿过西来桥的川心港也进行了拓宽和清淤,两岸修建了贯通公共汽车的柏油马路,使西来桥焕发了崭新的雄姿。
离开家乡41年了,我始终没有忘记过西来桥。西来桥,我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