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在我洲”洲名由来

作者:朱圣福     点击:1225    发布时间:2021-11-16


      扬中历史上有个沙洲名叫“在我洲”,联想到时下很热的“功成不必在我”一语,我脑中油然而生一个疑问:该沙洲当年因何而被命名为“在我洲”?

      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一种说法。

      已故张岭秀老师在《溯源访古话扬中》组诗中曾写到“在我洲”,其诗为:“江中涨起一新洲,两霸相争闹不休。泰宰亲临分界址,仍然‘在我'话啰嗦。”诗后作者注解说:扬中三㴭之东江滨,曾涨一沙滩,因两霸相争不让,泰兴知县亲临调解(当时属泰兴管辖)。下界桩时,甲霸心生一计,故意跌倒洼塘,搞得浑身泥污。知县怕甲霸靠近弄脏他的官服,直往后退。乙霸大喊:“在我……在我地了。”下桩后,甲霸又言:“在我……在我太吃亏了。”后人于是嘲笑此地为“在我洲”,久之,俗成。

      乍一看,此说似可成立;但一细究,一些漏洞陡然凸显。

      既然都是“霸”字级别的人物(即扬中所谓“狠角色”),两人岂是那么好说话的?在甲霸明显玩弄伎俩的情况下,乙霸怎可能只是嘴上一说而任由甲霸“阳谋”得逞?甲霸明明得了巧还卖乖,说自己“太吃亏”,这让乙霸情何以堪?乙霸又怎会善罢甘休?

      清末秀才朱宝鎏(1871-1947,字元堃,号悟生,扬中原三㴭乡人)在《十二月编韵杂字》第四节中曾写到当年争抢沙洲的情景:“黑心狠口棍徒,硬占强吞溷吵。彼此交锋打仗,狼烟火炮刀枪。”为了争夺地盘,双方都到了刀枪相见、大打出手的地步,可见争斗之烈。所以谁想玩手段,只会引起新一轮大战,而决不可能一方自我认怂,偃旗息鼓。一县之主也不可能偏袒哪一方,听任其胡搅蛮缠而草草了断,否则事态很难平息。

      再从语法上考虑,“在我地”“在我太吃亏”中的两个“在”用法是一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前者是个动词,它支配“我地”;后者是个介词,它只支配“我”。如划分朗读节奏的话,则是:“在/我地”“在我/太吃亏”。由两个不能划等号的“在我”引出一个洲名,是不是有点生拉硬拽?

      由此,我不能不怀疑“在我洲”洲名由来的可靠性;我猜测,“在我洲”一名并不是人们“嘲笑”出来的,而是某个文学造诣很高的人或妙手偶得、或费心想出。

      作这样的猜想,是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扬中几个沙洲的名字都有学问、有寓意。如乐生洲、宝晋洲、德兴洲、太平洲、永安洲、福德洲、复兴洲、万寿洲(又名益寿洲)、长宁洲、凤凰洲(又名鸣凤洲)等等。就拿“乐生洲”来说,“乐生”是指以乐为生,它出自《列子·杨朱》:“可在乐生,可在逸生,故善乐生者不窭(贫穷),善逸生者不殖(货殖,经商)。”就是并不高雅的细民洲一名,也不是随意起出来的,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它与朱元璋“宁赠尔千石禄,勿与我细民争”一语密切相关。所以,“在我洲”一名同样也是颇具内涵、极富学养的。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此话告诉人们,人如果凭借自身智慧和主观努力,就能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就可与道同在,寿比天长。这是道教徒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自主观。清人王韬在《书重刻后》中说:“夫今时之所急,亦惟辑强邻、御外侮而已,二者要惟先尽其在我耳。”当务之急是“辑强邻”和“御外侮”,都需要大家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此语同样强调发挥自我能动作用的重要性。

      因此,“在我洲”一名,应该取自古代典籍,起此名,意在鼓励洲人奋发作为。

      再者,是对“在我洲”实情的考量。“在我洲”大致在今经开区石城村一带。从武进县候铨(听侯选授官职)儒学费伯雄写于咸丰六年荷月(1856年农历6月)的《福善、仁寿桥碑志》中我们得知,“在我洲”依傍于太平洲之东,“与太平洲相贯巨港”;洲人“结茆(茅)聚处,渔佃以田”。但由于地势较低,“在我洲”常遭水灾,民谣“吃鱼吃肉太平洲,挡风挡浪在我洲。十年都有九年涝,麻雀子吃了落点草烧烧”就形象道出灾害之重和民生之艰。但百余年后,“计田不过百顷,计居不过千户”的“在我洲”却“田庐井牧,粲然可观。士农工商,四民咸备”“生聚日繁,礼乐益盛”。这靠的是什么?那就是“在我”精神的充分发挥,是洲上人民不向灾害低头,战天斗地、自强不息促进了这一巨大变化。从另一个角度看,此名也是高度肯定洲人的积极进取表现。

      总之,从“在我”两字上,我看到的是责任意识、励志精神以及文化修养等,丝毫没有感受到嘲讽的意味。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