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父亲的生命停摆在这,昔日美丽的红旗河伸出恶魔般的双手夺走了我的父亲。泪飞化作倾盆雨,从此,锥心之痛永远刻在了我生命里…
父亲黄寿年一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老黄牛"。
父亲不到20岁便从镇江师范毕业走上了三尺讲台,先后从事小学、中学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他40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多少个黄昏黑夜,他走村到户进行家访;为了努力上好课,多少个深更半夜,仍在灯下批改作业钻研教材。在任丰裕永丰"五七"学校校长时,学校的教学及其他工作在全乡、全县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同德中学工作期间也多次被评为扬中县(市)、镇江市先进工作者,被县(市)记功。及至退休后,父亲无论受聘编写史志还是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提前上班,按时下班,其严谨执着的程度"比在职的还在职"。
父亲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火一般的热情。2003年父亲主动报名应聘任市志愿者服务总站站长。在市文明办、团市委的指导下,父亲骑着自行车,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满腔热忱地宣扬志愿服务精神,拓展志愿服务组织,带领全市志愿者围绕市委市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助学、环境卫生交通安全整治、抢险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助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父亲每天从早忙到晚,节假日也不得休息。2015年父亲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市志愿服务总站站长一职后,仍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扬中各个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瞻仰王龙烈士墓,宣讲烈士事迹,并经常前去看望烈属,为烈士后人撰写回忆录;每年建军节前后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深入学校宣讲雷锋精神,撰写英模事迹;关爱外来务工子女,每周六风雨无阻到同心社区“希望来吧”为孩子们上课……退休后的父亲一刻不肯闲着,他用笔触记录时代,用行动温暖他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父亲也因此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十佳杰出志愿者、感动江洲十大新闻人物、扬中市首届新乡贤人物、镇江市百名离退休人员,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2018年被市授予十年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
父亲一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丰裕永丰"五.七"学校工作,与已故的王步高教授共事,共事期间两人因性格原因也常有争执。但当王步高老师被关押审查、一些人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时,身为校长的父亲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并一再嘱咐全校师生实事求是反映问题。二人因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2011年在父亲所撰《岁月流年》一书中,王步高先生及三舅周嘉瑜先生所作序文中对此都有深情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曾一度遭人诬陷受贬。别人多有为之打抱不平的,父亲却泰然处之,相信组织会还己清白。后来真相大白,父亲也没有发一句牢骚。
父亲兄妹五人,他是家中老大。叔婶离世得早,留下孤苦的堂妹。父亲在苦苦支撑全家五口人生活的同时,将堂妹视同己出,主动照顾其学习及生活,让堂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与我们姐妹仨同等教育同等对待,直至堂妹考取学校分配工作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
2018年,在扬中市第二届公益文化节中,父亲被评为扬中市“十年公益特殊贡献奖”后,市委宣传部为每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个人和单位颁发了3000元的鼓励金。表彰结束后的第二天,父亲便找到了市麦田公益基金负责人孙斌,父亲说:我是有退休工资的人,我想把这3000元捐给你们做公益,让这笔钱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后来孙斌将这3000元捐赠给了扬中彩虹义工服务社,用于支持其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的公益助老项目。
父亲一生重视家风建设,对我们姐妹仨的教育既严格又充满温情。我们上学时,他要求我们刻苦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不允许有丝毫的松懈;我们工作后,他教导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自立、自强,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父亲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我童年印象中,从小与父亲在丰裕学校里生活的那些年是相对幸福、充实而难忘的时光。记得学校从营房港搬到丰裕集镇后,每天天蒙蒙亮父亲便亲自吹起哨子带领老师集合做操,每晚组织老师集体办公,食堂的伙食也经营的有滋有味,丰裕影剧院的电影也总是很精彩,至今还记得一个狂风暴雨夜父亲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从影剧院回宿舍的情景。每到周末,父亲便把我寄托给学校老师或周边群众,骑车赶几十公里路回油坊帮母亲干繁重的农活。1982年,父亲调回油坊老家后,为了贴补家用,家里养了几头猪,母猪生崽或猪崽生病时父亲都住在臭气熏天蚊虫萦绕的猪圈里,一住都几晚。每到寒暑假,父亲都要做装卸搬运等各种苦力杂活以贴补家用。为了买到计划外供应的粮食和猪饲料,父亲常常顶烈日冒严寒,骑车从油坊到县城来回几十里还驮着上百斤的货物……为了这个家,父亲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从不畏严寒酷暑,吃尽了苦却从不叫苦一切都隐忍在心里。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在生活上尽己所能地关爱着我们。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少不更事的我在南京上学,写信回家说想吃山芋,父亲便专程乘了半天的车去南京给我背去了一蛇皮袋子的山芋。记得那是个深秋的午后,我接到门卫通知,远远便看到父亲穿着件洗的发白的灰蓝色中山装立在校门口,黯淡的头发被风吹得竖起,瘦削的身子不时往里探着。见到我来,父亲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袋子一放转身又匆匆离去……父恩如山,父恩如海,如今父亲离世,父恩当何报?!
长年清苦的生活让父亲更加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极深的土地情结已然渗透到了血液和骨髓中,丝毫不能撼动。住在城区后,父亲还始终心系油坊的这片土地,长期坚持耕种,年事渐高后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弃种了水稻麦子,但还坚持种着两三分的高地,种着蔬菜大豆油菜等农作物,甚至还种着邻人不种的抛荒地,见不得一点土地的浪费。家人及亲朋好友多次劝说父亲做个"安份"的“城里人",过"城里人"的生活,但他都丝毫不为改变,一有空便扑到田地里。父亲心系故土,心系这一爿田地,终,父亲也因此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在了这片故土上……9月11日下午,一生辛勤劳作的父亲在家门前的红旗河里淘洗菜籽时意外落水,从此与我们天人永隔,给家人留下无尽的悔恨、痛苦和思念……
父亲的意外离世,也令所有人震惊!发促会陆老书记来了,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来了,武警消防中队的官兵来了,烈士王龙94岁的女儿来了,扬中各大公益组织来了,父亲生前好友、领导、同事、学生来了,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也都来了。许多人失声痛哭,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我的父亲,那位古道热肠忠厚善良诚以待人辛劳忙碌的老人,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带着对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无比眷恋,静静地躺在那里,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您缓缓骑着自行车踯躅却又执着的背影,再也听不到您沙哑却又铿锵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您忙于公益、田间劳作的身影!
苍天垂泪,大地哀鸣。父亲,敬爱的父亲!您没有离开我们,您的音容笑貌、您的精神品格,我将永远铭刻在心,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