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屋

作者:施直东     点击:1026    发布时间:2021-06-25

        据《扬中县志》记载,我们扬中人,祖祖辈辈,曾经普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居住多草屋”。能住上三间青砖瓦平房的人家,充其量,不过十之一二。

  “数家茅屋闲临水。”水乡扬中人家多临水而居。或傍小河,或近支港,建三间草屋;再搭点草披,用作灶间,或者作猪圈羊圈;大门前小片菜地,后门外一方竹园。这就是往昔扬中农家住房的基本格局。

  我的父母子女多,原来是租赁别人家的住房。后来,将自家的一块高田改作宅基地,好不容易建起了三间草屋。好多年时间,一家人就窝在这座草屋里。我也是在这草屋里长大的。

  这种草屋,扬中人习惯称其为“草房子”。由于屋上盖着厚厚一层草,这层草,夏不传热,冬不传冷。所以,草房子的长处是冬暖夏凉。

  近百年前,扬中宿儒姚湘老先生在《太平洲始末记》中写道:扬中人民,世世代代“结草为庐,庐舍鳞鳞,望衡对宇,比屋而居”。这些草屋,一家靠一家,聚居而成埭。左邻右舍,常来常往,和和睦睦,犹如家人。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朴素的江洲民风,也是江洲的一种人文特色。

  然而身居草屋,可谓是忧患重重。

  盖屋的草,是小麦草。小麦草容易漓水,雨后易干,比较经烂,可以两三年换一次草。但扬中农家较少种植小麦,小麦草便很显金贵,所以一般只能以稻草盖屋。稻草易烂,大致每年要换一次盖屋草。古人云:“茅屋年年破。”这种草屋,每遇暴雨,岂只是“床头屋漏”,屋内到处滴滴答答地漏雨。的办法是用面盆、澡盆、水桶之类“等漏”。“屋漏偏逢连夜雨”,更是闹心。那连日的阴雨,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滴答”,数日不断,真是遭罪。夏日常有暴风雨,有的人家,用草绳网住屋面,以防怒号的疾风卷翻屋草。多数草屋是芦笆墙,毛竹梁,非常简陋,难以抵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一遇大风、大水、大雪,常常会造成草屋倒塌,家毁人伤的悲剧。更可怕的是,草屋的建材主要是树木、竹子、芦柴和稻草,均易燃烧。倘有一家不慎失火,则往往“火烧连营”,全埭遭殃。所以,火灾,是当年扬中人家的忧患。

  “成沙东晋,渐兴唐宋”的江洲上,扬中人民,千百年来,一代接一代,大体就这样生活在草庐之中。

  解放初,扬中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房汽车。这民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期盼着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早日到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扬中与全国一样,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数十年前相比较,已经是两个天地,两个世界。仅从居住条件看,今日扬中已到处楼房林立,实实在在的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当年流传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与向往,也早已全都变成现实。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