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扬中市长江高潮水位达到了历史纪录8.04米,120公里长江堤防全线吃紧。8月1日,江潮暴涨,大雨倾盆,东新港通江节制水闸翼墙出现了10多个渗水孔,分布不均,水柱直径大的有铅笔管粗,小的1-2毫米,射程小10多厘米,达到50厘米,闸门内外水位差达到1.5米。由于该闸建于1977年,已经运转近20年,严重老化,而且长江水位较高,意想不到的险情随时可能出现,形势令人担忧。
险情惊动了正在扬中视察防汛工作的副省长姜永荣。姜副省长当即指示,要在东新港闸上游打坝封堵,以防止垮闸决口,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可是,没有立即采取这一措施,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风狂雨大,交通不便,土方等物料难以迅速筹措到位;二是因为外江水位较高,江潮来去之势迅猛,工程实施的难度大;三是代价巨大,需近百万元费用,即使汛期打坝一时缓解了防洪压力,但汛后还必须拆除。
市领导随即要求将该闸的设计者、施工者刘宝国叫到现场。此时,时任水利工程管理所所长的刘宝国正在六圩港闸处理防汛险情。他赶赴现场后,对东新港闸进行了仔细的勘察,得出了该闸不会出现大的险情的结论。他的结论基于四个方面的判断:一是墙体上的大多数渗水孔里冒出的是清水,并不浑浊,只有极个别孔略带泥浆;二是整个闸身未发现有位移、倾斜、裂缝等险情;三是该闸设计闸门内外水位差为2.8米,当时只有1.5米;四是该闸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是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的,设计标准高,施工质量高,不会出现与防洪设计水位不相符的情况。他随后还提出了两项渗水险情处理措施:一是小汛时,用高标号速凝水泥封堵渗水孔,低潮时用水泥沙浆在内外墙壁粉刷;二是等到枯水季节列入水闸岁修计划,进行灌浆处理。
在作出水闸不会垮的结论之后,刘宝国按照当时分管副市长的要求,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写下了东新港闸的险情、原因和处理措施,并签字保证不会垮闸,否则将由自已承担一切责任。工程师刘宝国在扬中防汛形势极其严峻的紧要关头,在扬中近30万人民生命财产面临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凭着他精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用这一科学的论证使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从此,刘宝国的事迹在整个水利系统流传开来,甚至被社会各界广为传诵。
(原载《江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