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记者渡长江来到江苏扬中县境内。
扬中,依沙洲而治县,全县27万居民全部漂浮在扬子江中,故称“扬中”。在这里,我们没看到洪水灾难的恐怖景观。一如既往,已经分蘖的晚稻葱葱郁郁,居民们都按照原来的节奏生活着。在长江汹涌澎湃的洪峰面前,这块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7公里,在下游地区被洪水环抱和挤压着的长江中大沙洲(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外),与它周围的世界相比,显得异常平静。
15日晚,16日凌晨,长江个洪峰通过,扬中安然无恙。堤外洪水呼啸着铺天盖地而来,堤内放映《和他的儿子》场场座无虚席。堤内堤外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但同时我们也时刻都感觉到有一个巨大的力量在支配和守护着扬中的平静,支配和守护着扬中数十万生灵。
15日晚8点40分,记者来到扬中北部的丰裕乡长江大堤察看水情。经介绍,我们认识了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唐成海,县科委主任陈延章,县烟草局长何纪明,丰裕乡党委书记郭太康,还碰上了丰裕乡前两任党委书记王永鹤、黄克进。一看这阵容,便知是一个加强的抗洪指挥系统。
屋外哗哗地下着雨,雨夜漆黑。郭太康一面给我们介绍情况,一面指挥着丰裕乡境内的堤防。他手里握着对讲机呼叫着。
“东林东林,各村巡逻队凡是有雨衣的,都要上河桥涵闸巡逻。”
据预报,今天是长江次洪峰经过扬中,每秒流量8.1万立方米。北部正顶潮头,首当其冲。在座的谁都知道扬中海拔4.5米,而超过历史水位的长江水位已达到了7.53米!一江洪水,生比扬中高出了一层楼!无怪乎镇江市长描述险情时说,扬中27万人只有一条命。
关键是江堤。全县由干部、党员、团员、基干民兵组成了巡逻队和抢险队。每200米大坝,都有4名县乡干部协同承包,120公里长的沿江大堤,组织了156个巡逻队,昼夜巡察,及时抢救。大堤上都是干部,大堤内秩序井然,从群众的脸上可以看出踏实来。“梅雨”到来后的50多天里,“内港”(江堤内的河渠)发生了90多处险情和隐患,大堤亦有多次险情,由于指挥系统反应灵敏,预察措施得力,有条不紊,都及时转危为安。50多天的同甘苦,50多天的共患难,形成了堤上堤下高度的信任和默契。我们在县和县委招待所几次遇到从长江大堤上下来的县长陆朝银,他胡子拉茬,眼睛布满血丝,一脸疲惫,一个高大的汉子,见面后说不出什么话来,“记者同志,对不起,情况你们都知道了,上去后就下不来。”
正是这种高度的信任和默契,扬中27万人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
筑坝固堤,需要草袋,编织袋,需要泥土。可是岀现了一个让陆地上生活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问题,泥土从何而来?
扬中土地面积332平方公里,由于是长江冲积形成的沙洲,泥土极其稀缺。
怎么办?县防汛指挥部决定,向全县7万多户村民求援。
7月12日晚,这个信息通过有线广播响彻全县。
不需要层层动员布置,不要乡村干部挨家挨户工作,村民们纷纷拿出了家里的草袋、米袋、麻袋和塑料编织袋,在房前屋后装上泥土,人拉肩扛,自行车推,拖拉机送,按照统一要求及时送到指定地点。
只用了半天时间,全县就征集了15万袋泥土!
这真是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全县境内,到处都是一袋袋的泥土,规规矩矩地按要求码放着。装泥土的袋子花花绿绿形形色色,规格大小不一,用途各有不同,代表着千家万户与共同抗御洪涝灾害的信念和决心。
关心人民,人民群众信任。县里的干部向记者介绍这里情况时,眼睛里噙着眼泪:人民真好啊!群众真好呵!真是没想到,送的那么多,送得那么快。
15万袋泥土,能堆起一座小山,对于120公里的长江大堤来说,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种精神与120公里大堤一起守护着27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奔涌湍急的长江中筑起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原载1991年7月19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