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春天
仲春时节,泥融沙暖草长莺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你若问乡村的春天什么让人欢喜,我要说,不是这些姹紫嫣红的花儿,而是那些寻常可见的美味。 这些美味有乡间的竹笋、田里的野菜……其中让我喜欢的,就是那些青绿青绿的芦蒿。 芦蒿,又名蒌蒿,扬中人叫“蒿子”,多年生草本植物,味香微苦。 我们对于芦蒿的启蒙认识,大概都是来自苏轼的那首 《题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人说苏轼不光是个大文人,同时也是个美食家 (如今叫吃货),这话实在不虚,你看这短短十四个字,就道尽三月江南勾人的美食:蒌蒿,河豚。河豚如今已是明星水产,在此就不赘述。倒是这野草一般的蒿子,还是 “养在深闺无人识”,真是让人疑惑。 扬中的芦蒿多生长在沿江滩涂上,每年开春,第一场春雨过后,芦芽便从沙地里钻了出来,到三月,“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时刻,芦蒿们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了,一大片一大片地蔓延在广袤的滩涂上。于是每年此时,便有很多采蒿人来到江边,拿着镰刀,大把大把地收割小树苗一般的蒿子。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如果你去江边赏景,便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农人蹲在地面上,熟练地割着芦蒿。隐隐约约的身影在草丛间、杨树下间或挪动一下,那静谧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诗经中的《采薇》,虽然语境大不相同,但是这劳动的场景却是数千年来没有改变。刚收割上来的芦蒿是不能直接烹炒的,要去掉她的枝叶才行,我们通常吃的,是它的细茎。炒一盘好吃的蒿子,须掺一些猪肉才行,不然太过涩嘴。切二三两瘦肉放在锅里烹炸,待肉片将熟未熟火头正旺时,把洗净的芦蒿倒进锅里快速翻炒,少顷,一盘绿油油的青蒿炒肉就上桌了。炒熟的芦蒿真是嫩,光看到那青翠的颜色,便让人垂涎欲滴了。夹一筷子吃一口,感觉真是脆,真是鲜,一丝清香,一丝青涩,融合着猪肉的香气,让人欲罢不能。 芦蒿是美食,更是良药,它不但能平抑肝火、治疗胃虚、浮肿,还能解河豚毒。这真是让人意外,难道一千多年前苏轼写那首诗就是一种暗示么?(陆 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