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竹器寄乡情

作者:     点击:917    发布时间:2019-05-15
      三十多年前,扬中人家的屋后都有一块竹园,我家也不例外。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深秋,父亲在竹园里铺上一层稻草,然后去田里挑回垡头粉碎后铺盖在稻草上,算是给竹子上肥,期待来年长出更粗更高的竹子。那时候,竹子尤其是淡竹非常金贵,春天的竹笋一般是舍不得吃的,都让它长成竹子后能卖个好价钱以增加家庭收入。因此当时乡亲们戏称竹子是“哑巴儿子”。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淡竹是制作各种竹器的好材料,因此生产加工竹器一度成为家乡发展社队企业的,因而竹子也被称为“扬中三宝”之一。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山东工作。上世纪70 年代初我结婚时,家里送给我结婚礼物中就有三件竹器:小匾子、小篮子和小簸箕。据父亲说,那是请蔑匠精心制作的,所用材料是自家竹园里长的竹子。
      三件竹器还是父亲坐火车亲自给我送来的。到站的那天,我正好在班上不能离岗去接站,我就委托几个同事去接。同事说我们不认识啊,是不是做个牌子举着。我说父亲的行李很特别,他随身带着三件竹器,你们在出站口很容易认出来。我一边说一边向他们比划这三样东西。果不然,他们远远地就在人流中认出了我父亲。这几件竹器小巧玲珑、做工精细,也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他们仍然没有忘记当年那一幕。
      这几件竹器,在山东是见不到的,又很适合城里的小家庭使用,爱人也非常喜欢。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得多的是小匾子,还记得第一次用它是盛放水饺,当把它拿出时,一股淡淡的竹香便扑鼻而来,让我一下子嗅到了家乡的味道。爱人负责擀皮,我负责包,由于我在南方长大没有包过饺子,爱人便手把手地教我,特别是教我如何将饺子边捏出皱褶,让水饺更美观。当然我们也用它来放馄饨。包馄饨是我的强项,爱人是北方人,没有包过馄饨,是我教她如何包的,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互帮互学,这样的温馨场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有了小宝宝,由于当年条件差,住在单身宿舍里,没有大床,更没有小孩车,这时小匾子就成了宝宝的小床。有时我在小匾子下面放一根小棍,它就变成了摇篮,当我摇着它哄宝宝睡下的时候,看着宝宝甜甜的笑脸,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几只竹器虽然现在用得不多了,但我仍然将它们放在一个一眼就看得到的地方,因为它们会带给我无限的遐思。
      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家乡的竹园和茅屋;看到它们,就彷佛听到那风吹竹叶的沙沙声;看到它们,也仿佛闻到了竹笋炖河豚的香味。看到它们,就想到父亲千里迢迢挤火车的情景;看到它们,就仿佛闻到了水饺和馄饨的香味;看到它们,也好像听到孩子甜蜜的笑声。
      四十多年过去了,数次搬家,扔下的东西不少,唯这几件竹器一直带在身边,因为它寄托着我的乡思乡情。(施正祥)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