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当看到扬中发展促进会的微信群里发布的纪念十周年征文启事的时候,一瞬间划过心扉的是一番感慨,扬中发展促进会就这样陪在我的身边走过了十个春秋。 我想,我应该算是知道筹划成立扬中发展促进会早的一批人之一,为什么?我直接的消息渠道来自于我的父亲: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范继平。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07年的下半年,我刚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毕业,入职复旦大学出版社。父亲在上海跟我说,陆书记打算成立一个社会组织,要他帮助考虑组织名称,起草一个《章程》。 记得当时父亲给这个组织起的名称是“扬中人联谊会”,今年六月我回扬中,在父亲的书橱中还看到当年那份联谊会的《章程》草稿。不久,父亲又告诉我,在征求了多方面意见后,决定成立“扬中发展促进会”。 那时的我是一脸不解,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陆书记刚退休不久,为了三十万扬中人已辛苦了大半生,这个时候不应该好好休息,颐养天年吗?另一方面,扬中发展促进会是什么样的机构,有参照物吗?父亲告诉我,陆书记之前一直都在为扬中的发展殚精竭虑,他怎么可能安心地待在家里呢?至于扬中发展促进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组织,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可鉴。 “那你们想做什么呢?”父亲说:“我们是想把在国内外的扬中籍各界人士聚集起来,从各个方面为扬中的发展建言献策,开展招商引资,促进扬中的可持续发展。” “那你们通过什么来盈利呢?” “我们不是为了盈利,这是个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啊?不是为了盈利?!那不就是白干活么?在金钱利益至上的年代怎么还有这么头脑简单的人。 我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看到父亲眼里满满的信心和期待:“我们先召集国内的,然后再聚集世界各地的。” 这是我跟父亲对于扬中发展促进会筹建时期初的交流,后来我作为一个职场的新人,开始了自己忙忙碌碌的职业生涯,很少再去关心父亲在做什么,只知道他一直很忙,很辛苦。 农历2008年年底,我回扬中过春节。除夕那天晚上我们等父亲回家吃团圆饭,一直等到九点父亲才到家,此时城外已是烟花齐放,鞭炮齐鸣。一进门,父亲看到我们都在等他,顿时眼里涌满了泪花,我心里也充满了敬意。吃饭时,父亲很兴奋地跟我讲:“一起参加吧,扬中发展促进会将要成立了!”原来经过100多天的多方座谈、联系、搭建,所有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 2009 年1 月28 日,农历正月初三,在行政中心贵宾楼,我亲眼见证了扬中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桑梓情深,共谋岛园发展,四海一心,齐促扬中腾飞。”几百号在外的扬中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一堂。会上,众望所归,陆朝银当选为会长,包信和、施正荣、徐广福、陆廷秀当选为副会长,父亲范继平当选为秘书长。会议由市长主持,市委书记在成立大会上致辞,市四套领导班子全体人员出席了大会。这从政府层面对扬中发展促进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2011年1月8日,扬中发展促进会上海分会正式成立,这是继北京、广东、浙江、东北、南京之后,成立的第六家区域分会。我当时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工作,作为上海分会的一名会员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在成立大会那天负责参会人员的签到。时任上海航天局党委书记李明福当选为上海分会会长。在当天的成立仪式上,家乡的领导凌苏、冯锦跃、施健华、王继兰,陆朝银与来自上海政、商、学等社会各界的150多位扬中籍人士济济一堂,共叙桑梓之情,共话扬中发展。 到新加坡工作后,父亲与我在电话里聊得多的是成立新加坡分会的话题。我按照父亲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20多名在新加坡定居或工作的扬中人。有一次父亲来新加坡,还召集了十多位扬中人聚会了一次,大家都希望早日成立新加坡分会,让在新加坡的扬中人能有一个自己的家。我与发展促进会共同走过了十年,我从上海到新加坡两地工作也是十年,生活虽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陪伴了十年的关于扬中的故事。不论是每次父亲来新加坡,还是我回去探亲,亦或视频,总有一个主题是始终贯穿的,那就是关于扬中的大事小事。而扬中发展促进会也正如当年所期冀的,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北美、澳洲分会相继成立,在更广范围推动着扬中更好地发展。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么一群人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矢志不渝地去做一件事?我想,应该是流淌在每一位扬中人血液里的,浸润在每一位扬中人骨子里的信念:“一切为了扬中。” 扬中人素有“四千四万”精神,“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如今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初心不忘。而我们作为在海外的扬中人,更希望能为扬中人走出国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扬中走向世界的舞台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新加坡 范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