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漫步在新坝老街,看着眼前这似是而非的景象,尘封的记忆刹那间涌上心头。
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老街东首有一家鱼行,鱼行里有个叫杨恒林的人,唱、算双绝,是新坝老街的风云人物,也是新坝老街的一道靓丽风景。那是计划经济年代,渔民打上来的鱼是不能随便摆摊设点自主销售的,必须统一拿到鱼行去交易。渔民可以把鱼直接卖给鱼行,也可以把鱼寄放在鱼行卖。鱼行有专人称鱼和专人记账,杨恒林就是专门负责称鱼的。每当有人买鱼的时候,他只要把秤砣一抹,就会唱出鱼的重量、单价和总价。张三家的鱼有人买了,他称好后就大声唱道:“鱼2斤3两,3角7分钱一斤,共8角5分1 厘,张三家的记账”。就这短短一句话杨恒林唱得抑扬顿挫,煞是好听。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算账的功夫,堪比电脑,既快又正确,如果放到今天估计都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了。
鱼行不远处有一个老虎灶。不要小看这个老虎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承担了整个新坝镇上企事业单位的供水大任。那时候没有开水煲、电茶壶等烧水工具,想喝开水都必须去老虎灶打开水。大家事先买好“竹筹子”,要打开水时,随身带上“竹筹子”就行。
行走在老街,有幸碰到了一个叫严华奎的老人,已经83岁高龄,身体健康、思维敏捷。严家的房子时至今日还沿袭着过去的模样,屋子有三进,青砖黛瓦七架梁。前面的屋子是门面房用来做生意。店铺先前叫“周茂祥”,卖的是京广杂货。后来改为“正大商店”,经营小百货。如今只剩下雕刻等服务了。严老介绍,老街从他的祖辈就存在了,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那时老街各色各样的店铺都有,有钟表店、理发店、照相馆、杂货铺、小菜场、批发站等等。每逢农历的初一、初四、初七、初九的上集日,老街上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得很。
新坝老街留给我的记忆仿佛涓涓细流般幸福温馨。小时候的我喜欢跟着外婆去老街卖菜。外婆一手牵着我的小手,一手挎个大竹篮。她迈着她的三寸金莲,一路急匆匆的。外婆的菜既新鲜又便宜,总是很快就卖完。回去前,外婆会给我买个烧饼、油条或包子之类的点心,而她自己却什么也舍不得吃。我吃完点心,外婆就拉着我走到肉铺前。那时卖肉的师傅总是笑眯眯地问:“斩肥的还是瘦的,来多少?”外婆说:“砧点前夹子红烧烧,烧个碗吧好了。”于是,砧肉的师傅麻溜地砧上一刀肉,加上一小块肥肉,用稻草扎好递给外婆。
岁月悠悠,疼爱我的外婆早已往生极乐,我亦多年未曾踏足新坝。如今再次行走于此,老街风貌依稀,繁华不存,我不免有些怅惘。不过据说,老街将很快进行改造,未来她定会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热切地期盼着那的到来。(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