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作者:     点击:722    发布时间:2019-03-15
      年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一个离开故土、离开家、离开父母的人来说,年就是回家,就是团圆。我自参加工作以后,虽然不是每年都能回家过年,但只要回家,就是过年。到了家门口,父母亲总是用简短的语言来迎接我:“家来啦。”短短三个字,立马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离别时,父母亲送我至门口也是三个字:“家来啊。”这两句三字语,有两个字是相同的,但由于尾音语气的不同,其含义也大不一样,后者含有多少期盼多少忧伤,只有我到了与父母相仿的年龄时方才真正地体会到。“家来啊”这三个字也让我陷入了长长的思念之中、等待之中,期待着下次回家过年。
      在这一次次的回家过年中,体会深的是在路上,让我记忆犹新的至少有三次。
      一次是在婚后,我和爱人同回,先坐晚间的火车早晨到镇江。那时从镇江到扬中有两条路线,一是坐姚镇班轮船,一是坐长途汽车。爱人第一次见公婆,我考虑汽车到家会早些,于是选择了坐汽车。但人算不如天算,到了江边,才知道因为有雾,过江的轮渡暂时停运。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耐心等待,那时无法与家中联系,这边是“游子江边心如焚”,那边是“二老双亲望眼穿”。中午时,云开雾散,轮渡开行,虽然到家比预期的晚了几个钟头,但仍然庆幸没有坐船。
      一次是几年后,我们带着两个孩子回家过年,大的四岁,小的两岁多,奶奶爷爷没有见过孙子孙女,因为没有探亲假孩子小路途又远,一直没有回家,不能再拖了,我们毅然决定成行。这一次,我们在镇江选择了坐轮船,因为从山东出发,我们已坐了18 个小时的火车,中间还转了一次车,那时火车上的拥挤程度,现在都想不起来用什么词形容。为了让孩子能睡一会,我们两几乎站了一夜,想到船舱内空间比较大,也许方便些,所以决定去江滨码头坐轮船。这次选择对了,轮船上确实比汽车宽敞多了,孩子们还可以在船舱内玩耍,而且有长条椅可以躺一会,由于一夜的奔波,两个孩子困了,坐轮船的新鲜劲很快就没了,睡着了。谁知小的醒来竟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无济于事,我抱他去甲板,看到很多江鸥跟着船飞,他才止住了哭。
      一次,是我们回家快捷也是方便的一次。扬中大桥通车了,通车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全家回扬中过年,两个孩子已经成年,老大已经工作,老二正在上大学。记得我们是年三十回扬中的,我们坐白天的火车到达镇江,妹夫借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去镇江火车站接我们。大约下午四点多钟,雄伟的扬中长江大桥出现在我的面前,车至桥中央,我下车步行,当时桥上的车辆和行人已经很少,有也是匆匆赶路,而我则缓缓而行,一步一步向故土走来,这一步步,好像踩在一条生命线上。她虽然没有南京武汉的长江大桥那么壮观,但她在我心中是雄伟的。快到桥头时看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题字,我注目良久,感慨万千:扬中再也不是过去的扬中了,她富有了,她强大了,从此天堑变通途了。“爸爸,照相了。”孩子的一声呼喊,打断了我的思绪,在我的愣怔中,一张珍贵的的照片定格下了。后来,我在照片背面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每每探亲回扬中,担心雾和风。如今江上架彩虹,畅通无阻倍从容。
      历史已进入21 世纪,回家过年的传统仍然延续着,有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我看,红红火火过大年,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年味仍然是大家所追求的。
      如今,回扬中更加快捷了,但二老已不在人世。父母在,家就在,扬中真正意义上的家已不复存在,但心中的家——永远在!(施正祥)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