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扬中,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     点击:814    发布时间:2018-09-19
    听说江苏有个扬中,是1975年,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认为“扬中”即“扬州”。后来听解释才知道,“扬中”乃扬子江中一小岛,因位于扬子江中间而得名。此时便开始向往扬中,因为扬中有我的心上人——一个美丽的江南姑娘,将成为我的新娘,将要伴我相爱一生。
     1985年,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举家迁来扬中新坝治安村。从此,扬中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初到扬中,我立即被扬中美丽的环境所吸引。村前屋后,茂林修竹;沟渠纵横,碧水长流。春天,万物焕发生机,小媳妇大姑娘们三五成群地到田边地头,采集马兰、荠菜、野蒿,洗净后,用水焯过,或凉拌,或作馄饨馅儿。那带着泥土芳香的味儿让你久久回味。秧草(扬中土话,即学名苜蓿)烧歪歪,秧草烧河豚,乃是扬中名菜,至亲好友来了,好客的扬中人必定会让你尝一尝这道美味。
    现在,秧草、马兰等系列产品,已经跻身江苏之列,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韩 国、日本及港、澳、台等和地区。我的台湾亲家公曾慕名带一些回去让亲友们品尝,都说好吃好吃。
    河豚更是成了扬中名片。来扬中不吃河豚等于白来一趟。扬中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十二期河豚美食节。除了吸引了一大批食客前来品尝,还吸引了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们。河豚不仅给扬中人带来了经济效益,更给扬中人带来无比的荣光。
    扬中是移民城市,居民大多来自周边县市,包容性强,丝毫无排外思想。想想当初,我初来乍到,人地生疏,语言交流、生活习性等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我的新邻居们不厌其烦地教我随乡入俗,我慢慢地融入扬中人之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了。
    更使我感动的是,扬中好人多。我在办理调往扬中的手续时,因为业务不熟悉,走了不少弯路,是时在纪委工作的周兰美女士,帮我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让我及时走上新的工岗位。我为了表示感谢,曾三次从家乡带来土特产,她三次拒收。并告诉我:“你的一切手续符合政策规定,我不过咨询一下而已。如果收你的东西,反而不好办了。”我只好作罢。想想现在的一官员,只恨别人送他少了,哪有一点共产党员的味道啊!
    俗话说,搬家三年穷。我来扬中时,白手起家,本人作为教师,收入低微,爱人无工作,子女们又小,经济拮据,房子砌好两年,因无钱买木料做门窗,寒冷的冬天把一家人冻得瑟瑟直抖。本队的周纪林、夏春华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借钱给我,并说:“我们不缺钱用,随你什么时候还,我们不会催你。”我好感动啊!我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得人点水之恩,要用涌泉相报。我们现在虽然过上了好日子,可别忘了当初帮助我们的乡亲们。
    在扬中的三十年中,我得感谢薛光耀和石馥苓两位校长,是他们领我走上教科研之路,并且一步步成长起来,使我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我得感谢扬中进修学校的倪昌国、王家新、严晨等老师们,是他们让我的知识更充实、更扎实,更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我得感谢田向珊、李名方、孙春华等老诗人,是他们领我走上诗词创作之路,并且成功地出了个人诗词集;我得感谢无数帮助我的人,是你们让我走进扬中,融入扬中,深深地扎根扬中。
    三十三年了,我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三十来,我吃的是扬中的米,喝的是扬中的水,学说着扬中的方言,成了地道的扬中人。
    啊,扬中,我美丽的家园,我衷心挚爱的第二故乡。(张桂生)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