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序

作者:     点击:882    发布时间:2017-11-28

    叶贵把他的文集取名为《此心安处》,我便不由想起一代文豪苏轼的诗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说的是“乌台诗案”之后,受牵连的驸马王定国被贬到蛮荒之地的岭南,虽然东坡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但那时的岭南确是蛮荒之地。定国三年北归之后,苏轼见其问:“岭南风光,应是不好?”没有想到的是王定国的侍妾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感慨,遂挥笔写下《定风波》。

    心安,则无论哪里都是归宿。可是,仅凭一句话如何能安?也许禅宗的两位智者能给世人一点启示。有,慧可心绪紊乱,于是找到师父达摩祖师:“吾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吾与汝安。”良久,慧可对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笑对:“吾与汝安心竟。”禅宗讲究顿悟,慧可于是顿悟了。无心,自然不必安。可是释门中人能顿悟,又有多少世人能做到无心呢?佛家虽然讲究缘起性空,但是拈花一笑的禅宗祖师摩诃迦叶却正是心怀世界,才悟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因此才得涅槃妙心,手中拨着念珠,但却也慈悲地拈尽红尘。因此,安心是内心充盈的结果。

    叶贵是扬中江对岸的泰兴人,在扬中读完书便留在了扬中。自读书到参加工作,已逾十余载。安家落户,继志述事,于是便有了这本《此心安处》。读完书稿,我看到了小叶那颗安定的心,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作为一名客居他乡的年轻人,能在如此喧嚣的社会将一颗漂泊不定的心安定下来,谈何容易?况且还能在为了生存而打拼的间隙吟诗作文,那更是难能可贵了。

    乡愁于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是一个《四合院里的记忆》,也许是一顶《百年轿椅》,也许是一只《铜汤婆子》,或许是一把《山芋藤》,或许是一碗《丝瓜菱米螃蟹汤》。《此心安处》第一辑《乡愁记忆》中,对故乡的记忆、对乡土的热爱,却是源于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和对文化母体的牵挂,是对于归属感的渴望,更是承前继往的心灵高地。

    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以及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存在感已在慢慢地淡化,如今的乡村也鲜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了。但从《此心安处》第一辑《乡愁记忆》的篇章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叶贵的家乡这一切仍依稀可见,宛若是一座乡愁记忆馆,浓得如化不开的味素,含着苦,但又和着甜,融着涩,但又有些酸……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乡愁的独特注脚,但对叶贵而言,乡愁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是长大后魂牵梦萦的成长符号,是他独特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在《留住乡愁》中所写的那样:“乡愁是小桥、流水、人家,是门前的桂花树,是江边的那片杨柳,是金黄黄的稻谷,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乡愁是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留住乡愁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灵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

    乡愁在哪里?乡愁在心里,故乡已渐渐地成为叶贵的疼痛和牵挂。在时光的底板上,在那片繁衍生息的土地的每一个家族的族谱里,那些曾经留下的符号,已成为挥之不去的印记。我们记住乡愁,其实就是记住了故乡那段砥砺的岁月,也是记住了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求得生存的历史。

    一篇文字不在乎用了多么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乎写了多么宏大的事件。平凡中感悟人生,琐碎中感悟生活,神采往往就在这平凡与琐碎中呈现。散文的美,美在文字能发出声音,让人们和你一起倾听;美在文字有了色彩,让你的眼睛闪动着亮光;散文的美还美在文字的韵味,或浓,或淡,或平缓,或昂扬,有如音乐的旋律。一个成熟的作者,首先必具对生活的审美眼光,只有发现了平凡生活的美,才能折射出文字的光彩,也才能写出华美的篇章。

    《此心安处》第二辑《大美印象》就取材于平凡的生活,看似不太显眼极易被别人忽略的凡人琐事,叶贵却总能娓娓道来。随意和舒缓的文字中漾出温暖的情感,击打着读者的心灵,荡起优美的涟漪。

    应天而生,天下归德。《爱如花开溢馨香》《爱心无大小》《彝族小女孩的来信》《“爱心姐姐”杨翠萍》《点缀扬中大地的“爱心紫”》《身边榜样,精神脊梁》等篇,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使我们感受到了江洲大地的大爱之心。

    《平凡的“档案人”》《孙丹印象》《诗词老师朱桂荣》《用时间诠释孝道》《幸福之家戴梅英》《陈文浩先生》《小小明星陈汗文》《永远的航标》等篇章,都着眼于凡人,叙说的是生活中平常的物事,没有刻意的说教,但似乎有一种震撼的力量,这种力量始终贯穿于作者轻吟浅唱的文字里。

    生活本来充满着艰辛,充满着坎坷,但只要坚守生活就会透出亮光。《浮萍人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男人的情怀》《韦雪林的家乡情结》《守住乡土味道的推广人》,每一篇都流露出作者对普通人命运的人文关怀,在温馨的诉说中,总能使人从灰暗的遭际中摆脱出来,看到生活绚丽的色彩,这是作品震撼人心的所在。

    自然有大美而不言,所幸的是人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岛城怡和景色美》《饮水知源》《相约太湖源》《栖霞山,一本厚重的书》《八脚牌坊》《与圆陀角有约》这些篇章告诉我们,心灵和自然之美永远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融合才能构成“大美印象”。历史在自然面前变得寂静无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是何等的渺小。《诗词云相伴,人生更精彩》《<四库全书>与文宗阁》《与<富春山居图>结缘》《拜谒孔庙》等篇章,涤荡坠入凡尘的心灵,打动敬畏的灵魂,让心灵因与世无争而纯洁美丽。

    叶贵的散文似乎试图摈弃生活的喧闹和浮华,寻求与灵魂更为默契的一隅平静之地,藉此挥洒真实的性情。作者不随波逐流,也不囿于清高自许或洁身自好,淡定而深刻,平凡而精美,自成品格和境界。

扬中发展促进会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苏ICP备10208812号-2   苏公网安备32118202000781号  技术支持:江苏优度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