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背后的扬中往事
王晓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扬中人,我熟悉扬中的今天,却并不清楚它的过去。《扬中地名故事》(以下简称《地名故事》)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扬中历史的窗口,一个个地名故事,一段段历史碎片,如一幅流动的历史人文画卷。从公元十三世纪开始,太平洲就开始接纳、包容、庇护陆续抵达的移民,贩夫走卒、商贾工匠、官僚士绅都能在这块太平福地上勤勉耕读,置办田产,繁衍生息。今天的我们了解了先祖都是什么人,他们因何而来,在这里怎么生存的,就会理解脚下这两三百平方公里土地所承载的意义。
珍贵的移民信息
史料记载,扬中在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出现小沙洲;隋唐到北宋年间(公元581年~1127年),沙洲已涨成30多公里长、呈“如意”形的沙洲群;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诸沙洲逐渐扩大,人称“小沙”。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抗金兵驻柴墟(现泰兴县口岸),有“岳飞扬鞭指小沙”之说(《历史踪迹—20世纪的扬中》)。《鸣凤小学》一文提到早的扬中移民,是在宋元交战时期(1235年至1279年),马氏族人逃难到遍地野草的沙洲——鸣凤洲上,距今800多年时间。扬中600多年以前已有一些常居居民,这在郭廉俊先生家族的《郭氏家谱》有文字记载,郭家于元朝末年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就移居到扬中生活。《“钥匙头”的由来》中杨百万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距元至正年也仅相隔几十年。书中还提及一次大规模移民,《水洞桥,落魂桥》中说,清顺治年间有数以万计的人来岛定居,在沙滩水泽中,围滩